投资人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取决于能否发现一种需求远远大于供给的领域,并找到最好的公司作为实际投资的载体。道理十分简单,在有限供给或强劲需求的领域,才会有价格上涨的压力,企业才易于在价格高涨的情况下扩展利润率,形成亮丽的营业结果,公司股票的价格才会大幅度上涨。所以,投资的全过程似乎是在寻找某种稀缺状态。这种稀缺状态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直接关系到投资人的投资热情和保持这种热情的长短。下面就这个话题介绍一些新的情况。
一个新的投资动向值得投资人关注。退休基金和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这些很少关心自然资源投资的机构,开始把以金融资产为主的投资逐步扩张到自然资源领域,这一过程似乎还远没有完结。投资领域的这种变化,当然会加剧实际工业领域已经偏紧的供需关系,使稀缺资源变得更为紧俏。最近,具有政府背景的南韩资源公司宣布:计划增加稀有金属的战略储备,价值1亿9千万美元,特别是那些未来十年内可能形成短缺的稀有金属。根据这一计划,南韩将形成可供两个月消耗的战略储备,约7万6千吨的稀有金属,其中包括铬、钼和钯等。据该公司总裁向蓬博资讯透露:“稀有金属价格上涨可能是个长期趋势。很多国家如中国、印度都试图为获取这些稀有金属寻求保障,我们决定增加这些金属的储备完全是以备紧急情况发生。”
的确,稀有金属的宝贵就在于它的稀缺特性。无论那个国家,资源的分布是不公平的,特别是一些稀有金属,往往不是通过勘探就能够找得到的。很多国家不是今天才意识到稀有金属的宝贵。例如前苏联,为了自己工业发展有保障,曾经长期把很多资源作为国家的战略资源储备。通过前苏联最大的矿业公司诺瑞斯克,储备了大量的铂金、钯和铀。因为,这些金属不仅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投入,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仅仅几个国家保有储量并能够规模生产,形成了世界上少数国家的垄断供应渠道。苏联解体以后,为处理这些战略储备曾一度引起国际市场铂、钯和铀价格大幅度下挫,但这仅仅是很短的一个插曲。
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稀有金属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俄罗斯经过这些年的政治、经济变革开始重新认识到稀有资源战略储备的重要,只是采取的方法已经由国家层面过渡到企业层面而已。特别是最近几年,俄罗斯从收紧对石油和天然气的控制开始,已经迅速扩展到其他金属领域。例如,俄罗斯的奥尼克希姆控股公司的成立,其主要的投资领域将集中在稀有金属和贵重金属的领域,形成对这些持股公司资源的有效掌控。俄罗斯的这些资源公司不仅控制着俄境内的主要资源,而且积极拓展国际资源。诺瑞斯克这样的公司在几年前就成为北美唯一的钯生产公司的最大股东;上个月又完成了对加拿大一家镍生产公司的并购。诺瑞斯克在全球镍的生产份额已经从2006年的18%达到2007年20%,由此可见其在镍供应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其它金属的供应领域,例如钯等,诺瑞斯克同样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面对稀有金属长期稀缺的现实,各个国家当然无一例外地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印度在争取国际稀有资源方面已有长足发展。特别是在钢铁和铝等基本原材料方面,海外的兼并和扩张速度更令人刮目相看。中国同样在这场竞争中不甘落后,其巨大外汇储备适当转换为稀有金属储备应完全可能。中国首先从限制稀有金属出口做起,宣布将大幅度减少钼和铟的出口公司数量,同时对出口钼课征15%的出口税;随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加快,寻求更多的海外稀有金属资源应该顺理成章。
最近《今日美国》报以“航空业的发展引起碳的震荡”为题,披露了碳纤维需求大于供给的矛盾。碳纤维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而且易于加工。碳纤维的这种特性不仅受到航空制造业的重视,也受到国防工业、汽车行业以及能源生产和加工业的青睐。例如,碳纤维能够帮助大幅度降低飞机的重量,可使油耗减少近20%。几年前,每磅碳纤维的价格$5,现在已达到$20,是几年前的四倍。面对这样的需求,但供给却十分有限。碳纤维的三个主要生产厂家都是日本公司,它们控制了全球碳纤维供应量的70%。即使它们都在试图扩大生产,但技术和资源的垄断,为碳纤维的紧缺和价格的上涨创造了条件。
国际稀缺资源的竞争,使日本的一些企业家担心,日本资源短缺和制造业大国需要资源投入的矛盾,将使日本在竞争当中丧失其领先地位。虽然,这个结论还为时尚早,但一个不争得事实是,资源的紧张将使制造业的成本大幅度提高,利润减少。这就不难解释,最近几年一切以资源为主的投资表现亮丽,但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却表现平平,或常常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总之,它进一步验证了稀缺产生投资机会的简单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