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风流人物-- 与女行为艺术家段英梅对话

(2010-10-30 12:50:18)
标签:

段英梅

威尼斯

新加坡

marina

abramovic

杂谈

 平时在行为艺术节上彼此相遇是没时间谈话的,各人都在准备作品,忙自己的,而在分别后的网上偶尔相遇却能够平静地聊一聊,我先后二次与英梅在网上的交谈算是我对她的采访吧。

 http://s15/middle/4aef73f6g93ce5586e59e&690与女行为艺术家段英梅对话" TITLE="数风流人物-- 与女行为艺术家段英梅对话" />

http://s12/middle/4aef73f6g93ce56b7654b&690与女行为艺术家段英梅对话" TITLE="数风流人物-- 与女行为艺术家段英梅对话" />   http://s15/bmiddle/4aef73f6g93ce58144d7e&690与女行为艺术家段英梅对话" TITLE="数风流人物-- 与女行为艺术家段英梅对话" />
威尼斯






段英梅的行为是注重内心挖掘,她缓缓地走进她自己透明的心境。 

段英梅是中国当代女性中最有活力的行为艺术家。她生活在德国,曾是Marina Abramovic的学生,也是大师唯一的中国学生。在谈到作品的创作意图时,她在博客中写到“探讨人类的本性及不被人知的欲望,这是我行为艺术作品的中心思想。在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对社会习俗和社会习性,包括人类的行为,思想,观念等各方面来进行考察并对此提出疑问”。 

“我相信行为艺术这种媒介比其它任何一种艺术的媒介更富有感染力。通过它与观众的直接和间接的接触,来和社会建立一种联系”。 

 

 

 

与段英梅的对谈(网上对话)2009.2.23 (对话经我整理,如有误差请原凉) 

    蔡青:英梅你认为互动在你的行为作品中重要吗? 

    段英梅:我最初的行为作品并没有太注重和观众的互动,但后来的作品都非常注重这一点。除了注重和观众的互动外,对我来说,和不同的人合作作品也非常重要。 

 

    蔡青:比如你把观众带往的未来的想象,“英梅的2015 展”,可以说是从幻想中产生互动吧?或者说试图从意识中产生互动,形成未来的图像,你能谈谈你先前的打算吗和预计的设想

    段英梅:我那次在亚洲从成都,重庆,北京,上海,泰国到新加坡的一系列作品,我都是把观众带入到我将来的幻想世界,但每次的主题和内容不同。每件作品的准备工作都是在当地表演之前的前3天完成。 

蔡青:是的,你每到一地加入当地的环境与人文,其实这正是为与当时本地产生共鸣与互动的期待,对吧? 

    段英梅:是的,因为我这次亚洲一行,我的6个行为方案都是到本地以后写的,我喜欢写方案。 

    蔡青:你谈谈这几次的行为让你最有体会的对互动的运用,而由此产生的效果,有达到目的,或有没有出乎意料的? 

段英梅:你是说6件系列作品吗?我觉得这类作品,讲当地的母语很重要,因为大家都能听懂。在泰国的时候有很多人听不懂英语,所以听懂的说好。 

蔡青:就是不懂的,也能体会出你作品中的自传性成分吧,比如你的天真与童趣...... 

    段英梅:可能可以感受到吧。因为在泰国的时候,一个人对我说,“我们没听懂,这是不重要的,我们很喜欢你的表演。”我从前的作品,如果使用语言的话,我会找到一种大家懂听得懂的语言。但在这6件系列作品,我有意识地想尝试在我的作品中使用生活中的公共性语言象我的母语或英语等。想把这种公共性语言放在我的作品中进行尝试。 

    蔡青:生活中的公共性语言是一大进步,试图与观众沟通,你认为行为艺术该是一座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桥吗?或者艺术是什么? 

段英梅:行为艺术可以成为一座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桥。

艺术是什么,我很少想这些事情我其实没有想过什么是行为艺术,但我比较喜欢的是如果我有想法的话,要把它用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然后和大家沟通,听听别人的看法,然后再想想再做… 

 

    蔡青:你是否认为个性与共性是可以联接的,对于个性的深入开拓也就是更深地理解人,理解人类,而当你有感而发,也许更能引起共鸣?你的早期作品就很个性化。 

    段英梅:应该是,我对人很感兴趣。如果问我对政治,对人,哪个更感兴趣的话,我是对人更感兴趣,我从小就喜欢观察人。其实2007 2008 2009 我做的很多的作品,我还没有放到网页上,我想最近开始吧。我不太会说自己的作品,但我喜欢做出来,让观众和评论家来解答。 

                                                  http://s5/middle/4aef73f6g93ce664da914&690与女行为艺术家段英梅对话" TITLE="数风流人物-- 与女行为艺术家段英梅对话" /> 2008 FOI 新加坡行为节



 

与段英梅在网上的第二次谈话 2010.9.16 (对话经我整理,如有误差请原凉) 

 

蔡青:英梅,请你说说在Marina Abramovic第一节课的印象吧 

段英梅:我想想 

蔡青:你如何开始她的行为第一课的,听说大家都得脱衣服,是为了放弃羞涩?因为无论什么,第一次的印象都比较重要。 

段英梅:实际上那是传奇 

蔡青:也许传奇更说明她的神奇,你佩服她吗? 

段英梅:她是我的导师,我非常尊重她,并很感谢她让我无意中实现了我最大的梦想成为行为艺术家。  

    蔡青:从哪一年开始你从师于她的? 

段英梅:2000年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被她入取的 (我的艺术生涯有很多的偶然)。她上课的方式我很喜欢,我们上课主要是做作品,学生们每次做完作品,大家都会讨论。或者是她给我们一些行为艺术方面的信息。另外她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把我们带出校园,到各个国家做行为艺术展览。 

蔡青:你说在你上学期间就这样了吗?那路费怎么办? 如果出国的话 对有的学生,出国,住宿可不是个小问题,如何解决? 

段英梅: 她组织的展览或活动我们从不花钱,相反,我们大多的时间会得到一些费用的。 

蔡青:学校给钱,还是怎样? 

段英梅:博物馆,画廊,艺术节主办方解决这些问题。 有时是学校给钱。 

蔡青:那毕了业后的联系怎样? 你的班里有多少学生?如今毕业后都还做行为艺术吗?  

段英梅:我和她一直有联系,我也很尊重她,她对我也很好。一个班的同学可能大约20多个,很多都还在做行为。 

蔡青:你看了她在纽约MOMA的个展吗?认为怎样? 

段英梅:我没看到这个展览,但我知道这个消息。 

 

蔡青:大师做过许多工作坊吧?说说她的工作坊。 

段英梅:我参加过几次她的工作坊Workshop。她的工作坊是很特别。她的工作坊里不仅是她的学生还有社会上的各界人士。在工作坊期间,大家5天不吃饭,只喝水和茶,每天还有不同的活动发生,比如一个动作分解成为慢的动做;或是拿着镜子照着自己倒走几个小时等等。每次工作坊即将结束时,每个学员都会做一个行为作品表演。

蔡青:她是在学校里做工作坊吗? 

段英梅:她的工作坊都是在不同的国家,远离城市,在很偏僻很安静的地方。是一些机构邀请的。

 

蔡青:据悉前不久你与广州的周涛在她的旧金山新空间做了展示。 

段英梅:是的,是一个展览,我们没有合作,只是一个俩人的展览,但我也尝试在行为作品中和他的作品串联。 

蔡青:Marina Abramovic在旧金山新成立了艺术空间——请介绍一下这个空间如何展示和活动的?只展示与行为艺术有关的作品吗? 

段英梅:发给你一个英文关于Marina Abramovic空间的资料。你以后再读这个吧。她在纽约的Marina Abramovic institute计划在2012年成立。 

蔡青:啊啊,这得以后慢慢读。 

 

蔡青:早些时我与你有过网上对话,你对行为艺术的互动做了很细的解释。 

现在我想在这里请你说说:是否认为行为艺术有沟通心灵的作用,行为互动能够起到心理治愈的作用吗,如何在你的作品中注意到这方面尝试的? 

 

  http://s6/middle/4aef73f6g93ce5a4b7d85&690与女行为艺术家段英梅对话" TITLE="数风流人物-- 与女行为艺术家段英梅对话" />   http://s8/middle/4aef73f6g93ce5b417137&690与女行为艺术家段英梅对话" TITLE="数风流人物-- 与女行为艺术家段英梅对话" />

                                                                Anthony 

以下按英梅的方便改成语音对话,我做了记录。 

段英梅:你提出行为艺术是否有治愈作用,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行为艺术有这个作用,而且我最近的几个作品正好与此有关,我可以用作品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去年我在英国的曼切斯特华人艺术中心居留的三个月中,主要的计划是对英国艺术教育的调察,作品的方案是:How is Art experienced?(行为与行为艺术教育?或直译“怎样体验艺术?”)在这期间,我还做了9件与不同人合作的现场行为作品,其中的两件作品特别能说明这个方面的问题。在这三个月中我接触了许多学生,艺术家,教育工作者,不同的机构和一些与教育有关的部门,对他们进行考察。除了做行为作品,我也斤斤乐道地做一些行为艺术研究工作(我原来就是做研究出身的,是工程师,毕业于东北石油学院)。我喜欢行为艺术不仅发生在舞台上,而且也发生在普通的现实生活中,对社会的不同层面产生影响,这样可以发挥行为艺术的巨大的潜能。

接着上面的话题谈,在华人艺术中心居留期间,其中的一件合作作品是在“开放工作室”完成的。直到21岁我一直有语言障碍,我的最大心理障碍是害怕讲话。所以我一直有心愿去了解其他这类人,想与他们走得近些。

居留期间,我每天都敞开工作室的大门,和大家交流。第一天,我就认识了安东尼( Anthony )。我们最初的交流并不很顺利,双方都不太懂对方在说啥,但彼此却很想了解对方,以后他就经常来我工作室。安东尼患有孤僻症,他常常自言自语。10多年来,他每天的行为是到各个画廊画素描,他一直这样安静地做同样的事。在接触过程中我发现他对英国艺术史了解很多,我们就通过书写的方式来交流英国艺术发展史。虽然安东尼写的都不是很对的英语,却写了4页只有我们俩个人认识的英国艺术“发展史”,他解释起来却是有条有理。

我的艺术家居留即将结束时,有5天的开放工作室。其中的一天是我们的合作作品。在这件合作的作品里,我为安东尼做了一个个展。在展览开始的时候,我们还进行了一个行为对话,通过我们的对话,大家会了解艺术家安东尼的生活和艺术经历。在对话的过程中,我渐渐地退出,而他非常自信地在观众面前继续地讲解。平时没有很多人想尝试理解象安东尼这样的人,我很高兴有机会与他交朋友,又给他做了一次个展,使他有机会让更多的人知道他,有个沟通的机会,让他能感到自己的价值。通过这次活动,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有了更多的自信。从这个例子上,我们可以说行为艺术可以改变一个人。但我也很担心,我走后,他是否会又回到原来的困境中。 

最近新做的作品“童话治疗”持续了7周的时间,我是以艺术家和志愿者的身份在英国的一家“儿童安养院”实施完成。我没有钱,但我以自己的行为艺术直接参予慈善活动,我认为这更适合我一些。在这件作品中我试图发展行为艺术用于慈善事业,为社会分忧。这件作品做起来难度很大,不同于以往的工作方式,我是通过与人聊天,帮忙,观察来实现行为过程。这个作品需要与孩子及孩子的家人合作。我曾经与20多个家庭沟通。这里每个家庭都有一个特殊的孩子,这些孩子自从生下就需要24小时有人看护。Hospice意思是医院过后的一站,这里的孩子从几个月大到25岁不等。这件作品还在进行中,回到德国家里后,还要做一些后期工作,计划在年底完成一本“童话书”,并以每个家庭为蓝本画一个油画

我喜欢行为艺术作品中的互动,在自然生活中更深入地发展行为实验,力图对社会产生影响。由于我家庭的关系,从小家里随着油田开发一直在搬家,所到之地永远是新的开发地,所以,我总是喜欢“发展”。 

蔡青:那你是怎样最初到德国留学的,又是怎样做了Marina Abramovic的学生? 

段英梅:一切都很偶然,没有预料。21岁那年去北京做口腔手术,手术过后发高烧9天,期间我做了三天的梦,梦中我当了艺术家,我将这事告诉爸爸,爸爸偷偷地请来个美术家教,后来我就决定不回东北工作了,就留在北京学画画了。1993年我搬到了一个小村庄,就是后来的北京东村,在那里我遇到那些做行为艺术的人(马六明,张洹,左小诅咒等人。)1995年我参加了“无名山增高一米”的集体行为。当时东村对我的意义是提出了“什么是行为艺术”? 

http://s9/middle/4aef73f6g93ce67156418&690与女行为艺术家段英梅对话" TITLE="数风流人物-- 与女行为艺术家段英梅对话" />  Marina Abramovic

1998年我去了德国,原本是要上柏林美术学院的,没有被录取。在柏林呆了3天后,我决定去了另一城市布伦瑞克(Braunschweig),后来考上了布伦瑞克艺术学院。有一天我们基础班的很多学生都跑到一个高级班去做行为表演,我问教授为什么他们在做行为,教授向我讲了Abramovic和她的行为艺术班,教授问我如果想去行为班她可推荐我过去,我想了一晚,决定过去。当Abramovic看了我的二件行为录相(我一直还不敢直接做行为,而只是用录相来记录我的行为),她就接受我到她的班上了。我到Marina Abramovic的班里开始了做行为,做现场行为艺术这是在向我身体上最大的弱点进行挑战!我从Marina Abramovic那里所获得的是“对行为艺术的解答”,我非常感谢她让我实现了成为行为艺术家的梦想。 

蔡青:一朝为师,终身难忘呀! 

段英梅:是的,另外我还有一个终身难忘的老师是Christoph Schlingensief 

在段英梅的艺术发展历程上,另一位德国教授给了她很大的影响,他就是Christoph Schlingensief,他是一个多媒体跨领域的大艺术家,在德国他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段英梅在2005年继续在母校Braunschweig艺术学院,也在他的名下上了大师班。自她成为他的学生,她参加了他的很多的作品展示与表演,从他那里,她学到了“如何去与人合作,与社会沟通”。同时在他的作品里也有许多与社会弱者和智障者的联接,这对她后来的工作影响很大。 

导师很喜欢她,他对她的声音很感兴趣,所以喜欢她参与他的作品,每次都热情地叫她来参加他组织的大型艺术活动。前不久段英梅还在“艺术国际”上发表了一篇很长的文章,详细地介绍了这位继波依斯之后的德国大师的艺术生涯,以此纪念她的这位恩师Christoph Schlingensief---他是一位早逝的天才艺术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