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会—对—快,四字口诀学好数学
大罕
(一)
懂是第一步.只要认真听讲,或仔细读书,弄"懂"数学内容是容易做到的.
(二)
常听学生说:上课我听懂了,做作业却是不会,为什么?此话一点不假,“懂”了,就是不一定“会”!因为,在“懂”与“会”之间有一条鸿沟需要跨越.“懂”是表象,只是似乎“懂”了.概念有内涵有外延,常体现在习题的变化之中,只有通过练习,训练到位了,才算真懂;解题方法有针对性因而有局限性,几号螺丝对几号螺帽,没有万用的螺丝也没有万用的螺帽,数学里自然没有万能的方法.方法的掌握也需要练习.所以说,懂了必须练.先依样画葫芦,再加以变通,从形似到神似.如此这般才能学会.多做习题就是这个道理.
“会”是分层次的.课本习题一般属基础内容,但高考中的综合题特别是压轴题如果想会它,还必须经过系统的训练,非一日之功.这就有所谓分级训练一说了.例如恒成立类型题目,它可以分为如下ABC级:
A级:
1.若对任何实数x,不等式kx2-(k-2)x+k>0恒成立,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k>2/3)
2.对于任意的实数x,不等式|x+1|≥kx恒成立,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B级:
3.若x∈[0,1],要使不等式x2-ax+a+1>0恒成立,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0,2-2√2]∪[2+2√2,
+∞]
4.若a,b,c∈R,函数f(x)=ax2+bx+c的图象过(-1,0),若不等式x≤f(x)≤(1/2)(1+x2)对一切实数都成立,求f(x)的解析式.a=1/4,b=1/2,c=-1/4
C级:
5.已知函数f(x)=lg(10x-1),
⑴求f-1(x);
⑵若f-1(2x) =λ+f-1(x)总有实根,求λ的范围.
6.(2009年全国高考四川卷压轴题)设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对任意的正整数n,都有an=5Sn+1成立,记bn=(4+
an)/(1- an),
⑴求数列{bn}的通项公式;
bn=[4+(-1/4)n]/
[1-(-1/4)n]
⑵记cn=b2n
–b2n-1,设数列{cn}的前n项和为Tn,求证:对任意正整数n都有Tn<3/2;
⑶设数列{bn}的前n项为Rn,已知正实数λ满足:对任意正整数N,Rn≤λn恒成立,求λ的最小值.4
(三)
“懂”了,“会”了,不一定做得“对”.这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值得格外加以注意.
有的学生从考场出来,别人问他某某题,他说我做了.可是,做对了吗?自我感觉良好,殊不知,错误就隐藏在无意为之里.
习题的数据是可变的,情景也是可变的.如果不能适应变化,以动制动,常会出错.“粗心”是盘旋在脑海里的幽灵,是顽固不化坚不可摧的动摇分子.不经意间的错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做”得不对,前面的“懂”与“会”,一切的一切,均付之东流!
曾遇到过这样学生,他什么都懂,什么都对,就是错误层出不穷.不是理解题意有误,就是看数字有错,还有方法用错.更多的是非智力因素所致.这是最难办最尴尬的事情.解铃还须系铃人,唯独学生自己分析原因,摒弃不良的解题习惯,方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提高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沉着、冷静、严谨,有序、敏捷.只有具备这样的品质,才能准确无误地捕捉信息、精准地进行运算、变换和推理.
要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既要严师的督促,更靠超强的自我约束能力.而约束来自于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要提高数学成绩,一定要多做题。多到什么程度?
(四)
“懂”了,“会”了,“对”了,还要在“快”字上下功夫.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做佳题三千道,不会做题也会做.这是指多练,练习多了,重复多了,在大脑皮层形成深痕,习惯成自然,自然就快捷了.
以上努力还仅仅停留在感性阶段. 还必须在理性上作出一些努力.
有的学生,做了大量的习题,成绩却没有明显提高。题海沉浮,依然故我,不会游泳。原因何在?原因在于,虽做了许多题,但只是在作机械的重复.
机械重复是必要的,题题新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机械重复好比体能训练,如同运动员比赛前的热身.架轻就熟才能对答如流,才能下笔有神,才能奇思妙想.
建议在解题时要做到三看,解题后要做到四想.具体如下:
解题时要三看:一看条件是否充分运用?二看结论是否自然合理?三看过程是否有理有序?
解题后要四想:一问思路是什么?二问突破口在哪里?三问知识点有哪些?四问能否简化或推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