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2011年上海高考数学(理)第14题探讨

(2011-06-16 23:38:18)
标签:

高考

理科

上海

压轴题

分类: 中高考

2011年上海高考数学(理)第14题探讨

大罕

 

    上海高考题具有重在基础,强在能力的特点。基础题到底,能力题到位,难度泾渭分明。选填题的第14题,解答题的第22、23题通常作为压轴题,重在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扎实的基本功。2011年的第14题就是这样的,试分析如下。 
    题目. 已知点O(0,0)、Q0(0,1)和点R0(3,1),记Q0R0的中点为P1,取Q0P1和P1R0中的一条,记其端点为Q1、R1,使之满足(|OQ1|-2) (|OR1|-2)<0,记Q1R 1的中点为P2,取Q1P2和P2R1中的一条,记其端点为Q2、R2,使之满足(|OQ2|-2) (|OR2|-2)<0,依次下去,得到P1,P2,…,Pn,…,则lim|Q0Pn|=          .
    分析:Q0R0的中点为P1, Q1R1的中点为P2,Q2R2的中点为P3,依次下去,点P1,P2,…,Pn,…均在线段Q0R0上,依次取线段QkRk的中点为Pk+1,且选取Pk+1的标准是(|OQk|-2) (|ORk|-2)<0,也就是说线段|OQk|和|ORk|一个大于2,一个小于2.
     事实上,在线段Q0R0上存在一点P0,|OP0|=2.  那么,按题意,依次二分线段QkRk时,始终让点Qk和点Rk分别在点P0的左右两边.  这样无限进行下去,点Pk+1 就会无限地越来越接近于点P0. 于是,我们断定,点Pk+1的极限位置就是点P0,于是|Q0Pn|的极限是√3.[原创]2011年上海高考数学(理)第14题探讨

   评论:这道题确实很难,难在它的隐蔽性。其隐蔽性首先在于数学语言的表述!
    背景是给出了三点O(0,0)、Q0(0,1)和点R0(3,1),也就给出了Rt△OQ0R0,其边长为1,3,√10.
    以下的表述很是绕人:“记Q0R0的中点为P1,取Q0P1和P1R0中的一条,记其端点为Q1、R1,使之满足(|OQ1|-2) (|OR1|-2)<0”,这就给出了一个选择,在三点Q0、P1、R0中选择两个点,使得它们与原点O的连线段之长,一条小于2,另一条大于2. 经计算,|OP1|=√13/2<2,|OR0|=√10>2,我们选择了P1、R0,把它们改记为Q1、R1(讨厌的改名!).
    以下取Q1R1的中点为P2. 这时面临的是同样的选择:在三点Q1、P2、R1中选择两个点,使得它们与原点O的连线段之长,一条小于2,另一条大于2.  经计算,|OP1|<2,|OP2|=√98>16>2,我们选择了P1、P2,把它们改记为Q2、R2(这次改名更让人陷入困惑之中!).    
    如果继续计算下去,会陷入算不清、看不透的迷魂阵,因为点P1,P2,…,Pn,…趋向于某个极限点的方式,即不是单向着的,也不是一左一右摆动着的. 这正是此题的隐蔽性之二.只有拨云破雾,捕捉出(|OQk|-2)(|ORk|-2)<0所透露的信息,从而找到找出临界点(即点P0,且|OP0}=2),才能逃脱厄运。
    解法的科学性。首先,教材对数列极限并没有用严格的数学语言加以定义,而是采用直观“形容”的方法说明极限的概念。所以,本题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解答是完全可以的。其次,作为填空题并不需要按步就班地计算,那样做必“死”无疑。
    试题设置的意图。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不在此山中。明显地,出题人旨在考查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采用了严格的数学语言,无疑制造出层层迷雾和山峦迭嶂。问题是:这样的要求,是不是超出了考纲的要求?是不是远离了教材?值得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