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丁亥年腊月二十八日,拜谒邹韬奋上海故居

(2008-02-04 22:28:41)
标签:

休闲

分类: 旅游

 

 

 丁亥年腊月二十八日,拜谒邹韬奋上海故居

 

(撰文/大罕)


   2008年2月4日星期一,腊月二十八日,下午一时半,我推门进入邹韬奋纪念馆,拜谒这一位近代的名人。

   邹韬奋(1895.11.5~1944.7.24),我国近代著名的新闻记者、出版家、政论家。

   纪念馆位于上海卢湾区重庆南路205弄54号,这里是他的故居。1930年,邹韬奋和夫人沈粹缜设法租下了法租界吕班路万宜坊54号,也就是现在的故居所在地,作为自己的寓所。

   上海是近代人文荟萃的地方,无数个历史名人曾在这里居住,这里的天空格外灿烂。于是,名人的旧居在上海市星落棋布。五年前,我从武汉来上海探亲,特意到鲁迅公园去凭吊。三年前,也是客访上海,全家一起到宋庆龄陵园瞻仰。

   天下的事情往往很巧。这一次到邹韬奋故居拜访,既是偶然,又是必然。我来上海定居后,家教的一名学生就住在重庆南路205弄,就在邹韬奋故居的斜对门。上海的里弄,相当于武汉市的巷子。路较窄,房屋顶多是三层楼。如今,周边全是高耸入云的大楼,唯独邻近合肥路的重庆南路205弄一带保留旧上海时的原状,这是因为邹韬奋故居和张充仁(1907—1998,雕塑艺术大师)故居是不可移动的文物的原因,高架桥设计时为此绕了道。现代建筑给文物让道,这是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

   纪念馆只有一名工作人员。他一看见我进来,眼睛一楞,立刻转为笑脸,表示欢迎。我想,在这寒冬腊月,恐怕很少有人光顾此处,他对于我这个不速之客,既惊奇又高兴。

   "请签个名吧!"工作人员客气地说。
   “您是从北京来的吧?”
   “呵呵,不是,我来上海不久…” 
   
   纪念馆有两层楼,一楼展出的是邹韬奋的早年的生平事迹,二楼展出的是后期在延安工作的照片和生活实物以及患癌症后在上海病逝的照片。印象特别深的是他去世时的骨瘦如柴地躺着的遗照。因时间的关系,我匆匆地看完了。沿着阴暗狭窄的左右弯曲的木制楼梯,脑海里不停地闪现“亭子间”三个字。位于一二楼之间的后屋。摆放着纪念手册和纪念品。工作人员送我一本书“韬奋纪念馆,韬奋故居”和一套书签,并郑重其事地说:“书价是四元,书签是一元,共五元…” 我问:“还需要交门票吗?”他连连摆手道:“不用,不用,我们是政府单位…” 

  我正欲离开时,工作人员说:“请您参观故居。”原来,纪念馆的隔壁才是故居,说着他开了侧门。微型的弄堂里,梅花正怒放。一楼是邹韬奋的会客厅,宽敞的沙发静静地躺着,整洁,温暖,仿佛在迎接客人的来访。轻步来到二楼,靠北边有一个书房,面积很小,书桌正临窗,最为醒目。工作人员说:“就是在这桌子上,邹韬奋写了大量的文章。”

  书房的右斜对面,是卫生间,只能容纳一个人。左斜对面是韬奋先生和夫人的卧室。家俱一应俱全,式样当然是电影电视里看过的三十年代的特色。阳光从南边窗户里照射进来,格外地温馨。墙壁上挂着韬奋夫人沈粹缜的照片,“好漂亮啊!”我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道。

  沈粹缜(1901~1997,江苏苏州人,革命家)的这一张照片,其清纯,其端庄,一点也不亚于当代女性,而其气质,是一般女子所无法与其相比的!

  从纪念馆和故居出来,一个问题总在脑子里盘旋,邹韬奋只活了四十七年,英年早逝啊,我们活着的人,为这个社会做了些什么呢?




http://photo10.hexun.com/p/2008/0205/169178/b_9C98FCC05A1B268D0185CE350170CDC6.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