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文理分科及数学的重要性
(这个问题来自于http://www.hongen.com,这是ruonan2同学向王老师提出的问题,王老师在网上作了回复。)
老师:你好!
我是05级的学生,现在也算是高三的学生了。
另外我是学文科,常听人说,学文的若是数学拿高分的话,那么她的成绩决不会很差,可我的数学偏偏不是很好,由及是高一的数学,我几乎就没好好学,高二上学期的也是。在前几个月,我在数学方面多了下工夫,很明显我的数学提高了。
但我想问的是:当我们即将进入高三了,对于数学应该怎样安排呢?学文科还有大量的功课要背,记等等。每天也只有一节课时间来学数学,不知这样的时间够不够啊?~!!
回复:
ruonan2同学:你好!
首先我想与你介绍一些著名学者文理双馨的事例。有记者大致调查了一下中国的大师级人物:钱伟长、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杨振宁、苏步青、陈省身……他们学贯中西、文理兼长,既能搞科研,又能写诗词。文科生,如果她(他)的数学很好,无疑是很占“便宜”的。从深层次上讲,数学需要的是逻辑思维,而语文历史等学科更多的是形象思维。如果你文理并佳,那么你的思维就会更全面了,这对今后的发展是非常有用的!
国外也不乏这样的例子。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爱因斯坦,他同时是音乐家,演讲家;起草美国《独立宣言》的托马斯·杰佛逊,集科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于一身。著名画家达芬奇,同时还是科学家。法国数学家拉佛阁,文学修养甚至超过了文科生,他所偏爱的作家包括在沉重和苦难中拉人生之纤的陀斯妥耶夫斯基。
其次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高考文理分科的历史。中国的文理分科,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在中国的教育制度的后天发育中被动接受的。
上个世纪60年代至文革结束前,高中一般不分文理,学生学两年便进入社会。或者因成分好,被推荐上大学。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其后,为分类选拔人才,高中文理分科趋势加剧。
从1992年开始,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全球化的需要,高校进行新一轮的合并。通过不同学科性质的高校合并来形成综合性大学,改变了单科性高校人才培养的局限性。文理渗透、学科融通、知识交*的课程体系形成,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条件得以改善。1997年,中国高校扩招,更多人有了上大学的机会,应当说,应试教育的影子该逐渐淡去。但事实上,这种影子反而更加清晰了:文理照样分科不说,中学生负担更加沉重,为了提高升学率,生源大战铺天盖地。现在中国的中学生比过去学得更苦更累……
1998年下半年,教育部提出“3+X”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方案:在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的基础上,加考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或综合科目中的一门或几门。
2004年,上海、北京、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省、市,开始实施教育部的“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新举措。
从以上可知,高考文理分科,经过了一大段不断摸索、不断适应社会发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始终把数学列为必考的学科,这是因为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
我们再回到你提的问题上来。
学文科的若是数学拿高分的话,一般说来,如果她(他)是用心的学生,那么她(他)的其它学科的成绩是不会太差的。为什么会这样?数学需要语文基础,否则理解题意都成问题,需要表达,否则会语无伦次。同时,用学好数学的方法去学习其它学科,当然成绩不会太差。
但是也有这样的学生,严重偏科,数学课极其用心,其它学科则敷衍了之,提不起兴趣,甚至于很差。
你在高一时数学学得不好,但你到高二上学期努力了就明显提高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你应该乘胜前进,一直坚持到高三,那么你的数学成绩一定能提高更多。
需要指出的是,学文科的有大量的功课要背,这个观点有对的一面(因为很多内容的确需要背),但也有欠妥的一面,学文科的一样地需要理解与悟性呢。
至于数学,除了熟悉公式、定理外,有的题型甚至题目也是需要背的,但更重要的是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显然,每天用一节正课的时间来应付数学是不够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数学需要天天练啊!每天晚上要安排时间做数学啊!
关于时间安排问题,首先要保证睡眠的时间,这样,课堂上精神饱满,课后精力充沛,再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在不多的自由安排的时间里,做你需要做的事,当然需要一个计划。
我预祝你成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