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越剧《赵氏孤儿》观后琐谈
(撰文/大罕)
作为土生土长的湖北人,我对越剧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不喜欢。昨晚,在武昌中北路田汉大剧院看了赵志刚主演的《赵氏孤儿》,颇有感触。
原来只知道徐玉兰等著名的越剧演员,不知道有一个叫赵志刚的优秀的越剧男演员。剧院大厅里摆了二十多个花篮,全是赠送给赵志刚的,有票友的,有企业的,也有外资机构的,溢美之词跃然纸上,可见这是一位不一般的演员。来看戏的,多数是中老年妇女,不少年轻人,也有十几个蓝眼睛的外国人。
在印象中,越剧是江淅一带的方言剧种,生、旦、净、末、丑角色全由女演员扮演,适合于演《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软绵绵”的剧目。看了《赵氏孤儿》,从大幕开启的前奏曲到剧终徐徐落下,自始至终被它宏大的气势和紧凑严谨的剧情所吸引,尤其是赵志刚的唱功和做功令人叫绝,从而被其强大的魅力所折服,一改对越剧的误解。
《赵氏孤儿》的剧情大概是:春秋时期晋国时,文臣赵盾被武将屠岸贾所诬陷,三百余口被满门抄斩,赵盾之子赵朔驸马也被逼自杀,其妻亦被囚禁并生下赵氏孤儿。民间游医程婴,在公主和赵氏孤儿即将问斩的头一天给公主看病时,出于对忠良全家被斩的同情以及对奸贼穷凶极恶的义愤,断然将孤儿安放在药箱里偷带出宫,被奉命把守宫门的韩厥发现,但韩厥将军不愿献孤儿以图荣进,遂放走程婴,自刎而死。屠岸贾下令杀死全国出生一个月至半岁的婴儿,程婴与赵盾友人公孙杵臼商量,以程婴自己的儿子冒充赵氏孤儿,然后出面揭发公孙收藏了他。公孙与假孤儿被害,真孤儿以三个人的性命换回得以保全。十六年后,公主赵氏得以重返天日,程婴向赵氏孤儿说明真相,终于报了大仇。
《赵氏孤儿》中可歌可泣的故事,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戏剧发展史上的影响很大,已有不少剧种改编上演,例如京剧、豫剧和话剧。18、19世纪,更有英、法等多种译本,登上欧洲戏剧舞台,受到世界注目。由赵志刚亲自制作的越剧《赵氏孤儿》,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依我看来,如果说尝试是成功的,那么就是以越剧的扣人心弦的铁一般的事实再一次证明,越剧并非缠绵之剧种,它的内容可以多样性,与其它剧种例如京剧一样,可以表现波澜壮阔的重大的历史和现代事件。但是,从这一出越剧的改编,似乎没有更多的突破,还是遵循(当然也无法越过)报仇、忠义、好人不能绝后的主题,用越剧的形式向人们再一次演绎,向人们进行宣传和忠告。
我坐在12排,左边隔着一个座位,是一对外国情侣,他们应该是汉语通吧,否则无论如何是看不懂越剧的。紧挨着我右边坐的是一位喝了酒的中年男人,其酒气熏天,令人作怄。屏住呼吸,忍了半个小时,终于离开这个鬼座位,跑到第一排,有礼貌地征求一个女士的意见后,就坐了她的旁边。在近距离的观看中,仔细聆听了赵志刚的唱腔,嗓音透亮、饱满、圆润、厚实,轻重缓急徐徐有度,每每一段唱词和叫板,赢得满堂喝彩,不愧为尹派(尹桂芳)的真传之人!
远处观看台面,只见台前乐池内冒出一个个古色古香的屋顶。坐到第一排后,特意看了看这屋顶,原来用来遮光的,乐队成员就在这屋下倾情演奏。乐队的水平是一流的!中西合壁,既有排山倒海之势,又能有枯风凄雨之音。二胡、京胡、擂胡、三弦、唢呐的演奏音质纯正,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的奏鸣摄人心魂。
感谢你们,上海越剧一团;感谢你,赵志刚,为武汉人们送来了真善美和动人的戏剧!
(2006.12.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