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世:只有大诗才能拯救人类千疮百孔的灵魂——解读曹谁《我要在世界的旷野上为人类弹奏一支安魂曲》

标签:
曹谁王立世大诗主义 |
分类: 通天塔主资料馆:大诗学院 |
只有大诗才能拯救人类千疮百孔的灵魂
——解读曹谁《我要在世界的旷野上为人类弹奏一支安魂曲》
王立世
《我要在世界的旷野上为人类弹奏一支安魂曲》
曹谁
在一望无际的旷野上有一座钢琴
我背着枪踏着青草来到钢琴前
我要为你们弹奏一支安魂曲
琴声在旷野中流转
人们开始疯狂起舞
他们勾心斗角
他们争名夺利
我要为他们弹奏一支安魂曲
野兽也起舞了
植物也摇晃了
山川开始震动
云雨开始飞扬
这世界上最广大的空旷的原野上
我要为我们弹奏一支安魂曲
我手指在琴键间飞动
我背上的枪也在晃动
我一直弹奏到天昏地暗
我要弹到人们全都倒下
我的手指上都是血
最后在泪如雨下中站起来背着枪离去
曹谁倡导大诗主义,读过他的《我要在世界的旷野上为人类弹奏一支安魂曲》,就会领悟到他大在哪里。“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在一个思想激进的年代,大得脱离了实际,大得叫人不敢相信。以北岛为代表的一代诗人,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表现出叛逆的英雄气概和情结,在艺术上汲取了现代诗歌的精髓,因为朦胧倾倒无数读者,其诗无愧为大诗。时代环境发生变化后,这类诗渐渐失去生存的土壤,第三代诗人应用而生。第三代诗人主要特征就是回归日常,回归人性,反英雄,反崇高,反文化,呈现琐碎之美,阴柔之美。曹伊之争的伊沙倡导的后口语诗歌,大致可以归纳到第三代诗人里去,是第三代诗人中的支流。第三代诗人以小为突破口,以小为美,缺乏阳刚之气,缺乏拯救的力量。在这种背景下,曹谁倡导大诗主义,应该是第三代诗人之后一个重要的流派,不同于北岛及北岛之前的诗人所处的社会,而是面对人类的精神困境,在全球化语境下提出的重要诗学主张,大有恢复魏晋风骨的理想和雄心,其价值和意义正被更大的范围内的读者群接受和认可,必将引领诗歌的风潮,也是否定之否定的必然结果。即使曹谁不提出这一主张,也还会有其他有识之士提出。
曹谁之大首先体现在目光和视角,他不拘泥于细枝末节,而是大视角,宏观层面的扫描,题目中的“世界的旷野”和“人类”,正是这样的大,但不是大而无当的虚无幻觉,而又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曹谁之大其次体现在气势,“弹奏一支安魂曲”并不稀奇,但曹谁是为人类安魂,如果是一架普通的琴,肯定难以做到。诗人想象旷野上有一座钢琴,从“一座”不难推断钢琴之巨,声音之洪亮,这完全是一座想象之琴,现实中并不存在,但气势就出在想象。“我背着枪踏着青草来到钢琴前”,“枪”与“琴”很不协调,“枪”就是用来应对路途上的虎狼,也体现着一种战胜敌人的英勇气势。曹谁之大第三体现在动机之纯。“勾心斗角”“争名夺利”使人们失魂落魄、焦躁不安,琴声能否安魂姑且不说,但诗人的出发点和执著精神令人动容。曹谁之大第四体现在安魂的对象除了急功近利的人类,还有剑拔弩张的自然,人类与自然都统摄在他的视野之内。曹谁之大第五体现在意志之坚韧。“我一直弹奏到天昏地暗”“我的手指上都是血”。为了崇高的目标,几乎变成一个不顾一切的超人,企图以一己之力改变人类和自然之浮躁。曹谁之大第六体现在以悲剧收场。“我要弹到人们全都倒下”,“最后在泪如雨下中站起来背着枪离去”。安魂不成,怆然离去,陷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悲剧的力量远远大于喜剧。
曹谁的大诗不是口号和概念上的大,具有强大气场和世界眼光,大而不空,主旨明确,情感豪迈,思想深邃。在人类处于精神焦躁的困境期,无疑是一剂猛药,一剂良药。在思想缺钙、精神疲软的当下,风花雪月式的诗歌无力疗伤,只有大诗才能拯救人类千疮百孔的灵魂。
王立世简介
王立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诗刊》《中国作家》等报刊发表诗歌1000多首,在《名作欣赏》《四川文学》等报刊发表诗歌评论100多篇。代表作《夹缝》被《世界诗人》推选为2015年“中国好诗榜”二十首之一,入选高三语文试题。诗歌入选《新世纪诗典》等80多部选本。著有诗集《夹缝里的阳光》等,主编《当代著名汉语诗人诗书画档案》。获全国第二十五届鲁藜诗歌奖、第三届中国当代诗歌奖(2013-2014)等数十种奖项。《文艺报》《文学报》等多家报刊发表了对其作品的评论,《名作欣赏》两次推出诗歌评论专辑。
曹谁简介:
曹谁,作家、编剧、诗人、翻译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原名曹宏波,字亚欧,号通天塔主。1983年生于山西榆社,2008年去职远游,在西藏、新疆周游数月而返青海,开始职业写作生涯,现居北京。2007年发起大诗主义运动,2017年倡导剧小说运动,2018年发起曹伊之争。有诗集《冷抒情》《亚欧大陆地史诗》《通天塔之歌》等七部,长篇小说《巴别塔尖》《昆仑秘史》(三部曲)《雪豹王子》等十部,翻译有《伊斯坦布尔的脚步》《普罗米修斯之歌》等三部,写有电影剧本《昆仑决》《子弹上膛》《功夫小鬼》、电视剧本《孔雀王》和舞台剧本《雪豹王子》等百余部集。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作家》等文学杂志,入选上百部权威选本。有多部长篇小说改编为影视剧、广播剧、舞台剧等。有作品翻译为英、日、法、意、西、韩等十余种文字。曾获首届中国青年诗人奖、第五届青海青年文学奖之“文学之星”、第四届曹禺杯剧本奖、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诗歌奖金驼奖、第五届中国诗歌春晚十大新闻人物等文艺奖。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大诗刊》执行主编,《汉诗三百首》执行主编,《世界诗歌》副主编,世界诗歌网副总编,丝绸之路国际联合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