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伊之争]一牛道长:“曹伊之争”是2018年最恶劣诗歌事件

标签:
曹伊之争曹谁大诗主义伊沙后口语诗 |
分类: 宇宙大君如是说:曹伊之争 |
“曹伊之争”是2018年最恶劣诗歌事件
所谓文人不争气到了何种程度,在冠被以“曹伊之争”的闹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文学争论本是好事,特别是在官方文学一片死寂之下,民间闹一闹反而值得提倡。“曹伊之争”在形式上的鸡飞狗跳,喧嚣炒作并无不当,但恶劣的是,争论的主导方“中国诗歌流派网”却在有意无意地暗中推动“死文学”的死灰复燃,借批伊沙的“反体制”,悄悄递上投名状,这无疑是在宣布,曾经主张“干预诗歌”的“中国诗歌流派网”,已经放弃缘起诗歌的抵抗,已经沦为“准官方”学派,已经为走近庙堂完成华丽转身。
本次事件如果要说有什么重要成果,大概是直接导致徐敬亚老先生愤然宣布脱离参与创建的流派网,这个决然的声明,不啻是“流派网”彻底沦陷的证书。
号称“世界最大”的诗歌网站,大师满屏的流派网,竟然在自媒体时代、文学的主流表达已经完全平民化的今天,公然挑起诗歌是否应该口语化或者口语化程度过度的问题,真是令人匪夷和震惊。这个问题早在白话“自由诗”出现的那一刻,一百年前,胡适先生就给出了明确方向——
“文学是人的文学”、“怎么说话就怎么写”——前者解决了文学为谁而写、写什么的问题,后者是告诉你怎么写的问题,怎么舒服就怎么写,怎么自然就怎么写,怎么明白就怎么写,需要怎么写就怎么写,这很难理解吗?还需要争论吗?如果要争论,也是如何更好地使用而不是在多大程度上脱离口语化。
离口语远了,你就高大上了吗?事实是,离口语远了,离人心也远了,离高大上近了,离犬儒的身份就不远了。在语言表现形式上,根本不存在是否口语的问题,需要的是“有效匹配、就势开花”,怎样使用语言,完全因主题的需要而定,谁有资格将诗歌的表现语言指定化?谁有资格指导诗歌的表达方式?在时代总体格式化的背景下,在艺术上冲击自由表达的底线,不是愚蠢便是蓄意!
不要妄谈什么“大诗”主义,看看你们标榜的“大诗”有没有人读。没有人不知道,你们所谓的“大诗”其实是急于成为“大师”的代词,没有谁认为伊沙能代表或引领口语诗,但他本人的“向黄河撒尿”和推荐的“与领导一起尿尿”都具备了高度的艺术性、独创性和时代性,都引起的了诗歌之外的热议热传。这是不争的事实。眼红也无用,急成猴子也无用,急就早点回到人心里来,从人心里往外写,继续把精力放在编造“美丽语言”或者捏造各种奖杯上,再旺的火也烧不开你们的冷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