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外关于文化融入的研究

(2007-12-18 22:35:26)
 

国外关于文化融入的研究

康璇

(苏州大学 教育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21 )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来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接触与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在这个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融入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对文化融入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并对国外关于文化融入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述评。

关键词:文化融入 文化融入方式 文化融入应激 文化认同 疏离感

 

许多国家都有来自各国的移民或流动人口,尤其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从较为落后的国家地区到较为发达的国家,无论是求学、打工、避难、乃至移居海外,都面临着对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问题。这种文化接触和文化学习的过程被成为文化融入过程。

一、关于文化融入概念的理解

文化融合是指个体与其它文化群体成员持续的接触之后,体验到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主要涉及认知、态度、价值观念的变化。在个体水平上,Graves( 1967)把文化融入看作是个体与其他文化群体的实际接触所导致的心理与行为上变化,也即个体心理上的文化[1]

文化融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指对某种文化融入的程度如何,即文化融入水平。

二、关于文化融入方式的探讨

文化融入方式(acculturation attitude)有两个维度,一个是保持对自己母文化(native culture)的认同,另一个是保持与当地社会群体的关系。Barry 认为[2],这两个维度整合在一起,可以组成四种文化融合的态度。人认为保持自己的文化和与当地社会群体的关系同样重要,是整合(integration)的态度;只保持自己的文化,不看重与当地社会文化群体的关系,是分离(separation)的态度;看重与当地社会文化群体关系而不考虑保持自己文化的人,其态度是融入(assimilation);最后,那些即不保持自己文化,也不看重与其它文化群体接触的人,所持的态度是边缘策略(marginalization)。Barry采用自编的EAAM(the East Asian Acculturation Measure)量表,对150名来自东亚的移民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居美时间(作为文化融入的指数)与分离态度无关,与同化态度和整合态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与边缘态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3]

二、文化融入进程中的适应困难与文化融入应激

在文化融入过程中,个体的母文化与当地的主流文化相接触,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即文化适应困难与文化融入应激(acculturative stress)。Nicassio & Pate对定居于美国的1638名东南亚难民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诸多的调试困难中,移居国外造成的分离创伤是最严重的。但是,某些因素会对调试困难起到缓冲作用,如,受教育水平、收入、和有无工作三方面因素,与文化融入水平和社会疏离指数之间有较高的相关。这说明,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善与社会文化方面的适应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4]

三、文化融入与文化认同的关系

文化融入与文化认同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fication),是指个体对某个文化的认同程度,具体说是个体自己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与某个文化中多数成员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相同或相一致的程度。一般认为,旅居国外者的文化认同在文化融入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某种变化。Ward & Kennedy 曾提出将文化认同作为文化融入指数(acculturation index),该指数包括两个维度:(1)主族文化认同(Host-national identification),即对移居地文化的认同程度;(1)客族文化认同(Co- national identification),即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程度[5]。由此可以看出,主族文化认同与同化态度是相对应的;客族文化认同与分离态度是相对应的;对主客族文化都予以认同,我们可称之为双文化倾向(biculturalism),则与整合态度相对应。

Birman等人以123名拉丁民族青少年移民为对象,调查了他们对西班牙文化和美国文化的融入和能力的自我知觉。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其文化融入的背景模型。融入美国文化(主族文化认同)者具有与美国同伴相竞争的积极的能力自我知觉;融入西班牙文化(客族文化认同)者则具有与本民族同伴相竞争的积极的能力自我知觉。然而,关于双文化倾向的研究结果尚不确定,只表现出这样一种趋势:双文化倾向与整体自我价值的积极自我知觉有关[6]

同是Birman等人以162名居美的苏维埃犹太青少年难民为对象,探究了文化融入与环境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美国文化的融入(主族文化认同)可预测获得更高的地位,和美国同伴的支持;对俄罗斯文化的融入(客族文化认同)可获得俄罗斯同伴的支持;对两种文化的融入都将减少孤独感,并获得父母的支持[7]

四、文化融入进程中的疏离感

疏离感,是指个体与周围的人、社会、自然以及自己等各种关系网络之间,由于正常的关系发生疏远,甚至被客体支配、控制,从而使个体产生了社会孤立感、不可控制感、无意义感、压迫拘束感、自我疏离感等消极情感。

(一)疏离感与组织认同

Efraty等人研究发现,个体的疏离感对组织认同有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是通过一系列中介变量(包括需要剥夺、工作满意度、工作关注程度等)予以解释的。疏离感会增强需要剥夺,从而降低工作满意度,进而减少对工作的关注程度,最终导致对其所在组织的认同感的降低[8]

(二)种族歧视与疏离感

    Mcgary认为,在美国,种族歧视依然存在,美籍非洲人仍然会为此而产生社会疏离感和不公平之感,种族联盟是否会是一个克服种族歧视的有效手段,从而消除少数种族人口的社会疏离感,尚待商榷[9]

五、其他相关研究

国外的许多研究着重于文化融入过程对个体产生的消极身心影响,他们关注的是外来人口的身心健康状况,如,文化融入应激与心血管疾病、机能性损伤、躯体化症状、抑郁症、适应困难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郑雪 David Sai文化融入与中国留学生的适应 应用心理学 2003年第9卷第1期 9-13

[2] 陈慧 车宏生 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2003, 11(6) 704-780

[3] Declan T. Barry. Development of a new scale for measuring acculturation: The East Asian Acculturation Measure (EAAM). Journal of Immigrant Health, 2001,10: 193 - 197

[4] Perry M. Nicassio, J. Kirby Pate. An analysis of problems of resettlement of the Indochinese refugees in the United States .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1984,9:135 – 141

[5] 郑雪 王磊 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社会取向与主观幸福感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1:48-54

[6] Dina Birman. Biculturalism and perceived competence of Latino immigrant adolesc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998,6:335 - 354

[7] Dina Birman, Edison J. Trickett, Andrey Vinokurov. 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 of Soviet Jewish refugee adolescents: Predictors of adjustment across life domain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02,10: 585 – 607

[8] David Efraty, M. Joseph Sirgy, C. B. Claiborne.The effects of personal alienation on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 quality-of-work-life model .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1991,9:57 - 78

[9]Howard Mcgary. Racism , social justis, and interracial coalitions. The Journal of Ethics, 1997,9: 249 – 26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