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揭“伤疤”

(2009-05-17 20:22:26)
标签:

杂谈

地震

都市类

主流类

都很累

                        再揭“伤疤”
 
            鲁宁:2009年5月13日中保专栏文章
 
昨日(本周二),汶川大地震周年祭日。
 
说心里话,我对国内媒体刻意炒作“周年祭”十分反感。炒作分为两类:
 
“都市类”的以人文关怀作为煽情引子,以教训反思、心灵救赎、公心私心、活路出路、现状前途、苦难困顿、重建腐败、后遗症一大堆等作为炒作的报料。
 
看上去,这类报道替震区着想,替灾民行道。可在字里行间,总是散发出某种找毛病、挑刺儿的怪味来。
 
成篇累赎的报道,从1个月前开始就充斥纸媒版面,上周至本周进入高潮,报道策划者、采写者,编辑者均自以为铁肩担道义......
 
其实呢,因为戴着有色眼睛搞采编,策划阶段就预设报道框框,持偏颇的价值判断立场,又受制于言路空间束缚,导致形形色色的“周年祭”文稿,或偏激晦涩,或半生不熟,甚至还夹带着出“体制之丑”的某种幸灾乐祸心态。
 
在我眼里,这类看似悲悯腔调浓郁的文字,一多半纯属自娱(误)自乐的“文字垃圾”,浪费宝贵新闻纸,平添办报成本,还亵渎了读者眼晴。毫无疑问,这样的“周年祭”新闻产品,不可能得到读者的欢迎。
 
今天读者“消费新闻”呈明显的“金字塔”特征。处于塔底层的读者讨厌“人文十字架”,对“周年祭”普遍选择逃避和远离;处于塔中部的读者,对“周年祭”东拉西扯缺乏阅读兴致;处于塔上端的读者则对这类立场偏颇,缺乏客观理性,明显带有情绪渲染的“文字垃圾”不屑于顾。
 
舆论总带有导向性。既然“都市类”哇哇乱嚷,“主流类”也就不能失声。既然“都市类”以挑毛病、揭问题为主,“主流类”则不能以讲成绩、讲关怀为已任,难免说些过头话,言不由衷的话,甚至刻意回避至少试图淡化某些客观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于是乎,“都市类”挖空心思试图逼近“敏感”,“主流类”则刻意掩饰“敏感”。由是,两种典型的“周年祭”文字,其实都得不到大多数读者(受众)的欢迎,因而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引导效应。
 
我始终认为,一个成熟的民族,一个真正懂得人文关怀的社会,一大批真正理解人情世故的媒体,不应该也不必要刻意去搞什么“周年祭”,才短短一年,汶川大地震的伤口远未痊愈。为什么非得重新刺激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失去亲朋好友的家庭那些痛苦的记忆?
 
说实话,许多打着人文关怀旗号的“周年祭”报道,夹带着引诱和挑逗灾民对政府、对官员、对社会不满的“套子”。请问,这样做的出发点真是为灾民着想吗----鬼才相信。这样做无疑于往灾民的心口上撒盐!
 
立足国情作经验性判断,震区灾后重建问题多多,不如意、不地道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然而,这只是硬币的一面。另一面----主流面是,从中央政府,到以“省包县”对口支援灾区重建的21个省(区、直辖市)政府,再到川、陕、甘各级政府,这一年,已做了很多很多,已改变了很多很多,重建进度和效果皆有目共睹。
 
国家待变,政府待变、灾区待变,这都是事实。国家在变,政府在变,灾区在变----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变,这也是事实!
 
川人震不垮,活着比什么都强!抚平心灵和肉体的伤痛,恢复被震垮的家园,需要时间,需要继续承受磨难。今年就不说了,明年、后年、N年后的汶川祭日,请媒体不要再揭川人的伤疤。拜托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