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三项加分”哪项最不合理

(2009-05-15 16:57:31)
标签:

教育

高考

加分

优秀学生

极不合理

财经

        高考“三项加分”哪项最不合理
 
                  鲁宁
 
5月14日的《中国青年报》披露了福建省5名省人大代表建议取消奥赛加分遭家长抵制的消息。该报道指出“部分获奖考生家长的反对成为福建今年调整高考奥数加分政策的最大阻力”。
 
还有20来天就要高考,领衔提出取消奥赛加分建议和省人大代表谢婉彬系福建一所中学的数学教师,从事数学教学多年,奥赛譬如数学奥赛对中学数学教学及其它学科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拥有发言权。
 
建议是在今年年初福建两会上提出的,福建教育部门拟采用折衷办法,今年先将奥赛加分由20分降至10分,动议一经披露,立即引起部分奥赛获奖学生家长的警觉,部分家长还到省里上访,要求政策调整当提前告知,在高考临近前仓促调整政策对全省上百名已获奖学生不公平,明显侵犯了这些学生的切身利益。省里面对压力,最终决定加分政策维持原状,明年怎么办等今年高考结束后再作通盘考虑。
 
笔者也系学生家长,目前国家层面统一施行的高考加分政策(均加20分)有三项:除各学科奥赛奖可以加分之外,另两项加分分别针对:其一,高中阶段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等三个门类的一、二等获奖者;其二、高中阶段获省级优秀学生称号者。
 
以上高考“三项加分”奖项,应当说,各学科的奥赛奖虽说弊端多多(限于篇幅不作展开),但终究是学生家长花了大本钱的,参赛学生中脱颖而出的获奖者,终究属于硬碰硬一路拼杀出来的。讲的更直白些,因成绩出众而获奖,基本上不存在玩儿猫腻的空间。但科技创新大赛、小小科学家活动、电脑制作活动等,其评奖的“猫腻空间”----“可伸缩性”却很大。金钱和关系常常成为非正常获奖的“催化剂”,甚至据有关报道,有些获奖创新作品原本就不是“专家指导”成果,而是“专家制造”成果。还有,省级优秀学生称号,从名额分配到评选标准的把握,均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硬约束。不是笔者天性好怀疑,而在于这类评选标准均无法量化,不如奥赛成绩终究是硬碰硬的。分数达不到就入不围,不入围就无法加分......现实中,奥赛早已从高中学生、初中学生一路递延至小学生。以经济的标准衡量,国内中小学奥赛事实上已形成一条“产业链”,各相关利益主体均从依赖该“产业链”获益不菲。因此,无论哪个省,要彻底解决奥赛加分难题----对绝大多数考生尤其是农村考生的极不公平问题,操作起来阻力颇大。
 
经以上梳理,最不合理的加分属于“省级优秀学生”----评选标准系软约束,次之是科技创新大赛等----可以作弊。所以,真想取消加分政策体现公平与公正,不如先从利益涉及面较窄的上述两项改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