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皮鞋有"故事"
(2008-10-23 19:56:04)
标签:
财经皮鞋故事杂谈 |
俄罗斯皮鞋批发商人里果里先生,先前一直从温州的皮鞋厂家进货,受金融风暴及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双重打压,与里果里长期合作的几家温州鞋厂倒闭了,里果里开始把货源地瞄上了成都......
本周三,我从央视午间新闻30分看到这则新闻,激活了我的一份记忆。我记得2001年秋,由成都市工商联领衔,联合成都多家行业协(商)会参与,举办过一期西部企业和政府如何发挥地域资源优势、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研讨会,我受会议组办方邀请,为与会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作过一场分析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趋势正在形成的演讲。会后,参与演讲的各方人士受邀参观了成都的制鞋业,所到的几家皮鞋厂都做外贸,产品几乎全部外销。这次经历使我隐约感受到,未来的温州皮鞋产业将遭遇成都块板强有力的市场挑战。
温州皮鞋产业相对于成都的比较优势十分明显:出口起步早规模大;温州鞋厂普遍完成原始积累时,成都皮鞋对外出口适才起步。同时,比较劣势也日趋明显:历史上温州和成都都养牛,但规模远不及成都,随市场经济在温州率先发育发展,因缺乏性价比,温州农民不再养牛,于是,牛皮的大量外部采购,抬高了温州制鞋业的成本。而成都则相反,政府鼓励农民养牛,规模日益扩大,皮革本地采购保障供给不成问题,再加上皮鞋加工技术和制鞋工艺的不断长进,对温州的比较优势日趋积累;还有,温州作为发达地区,用工成本逐年提高,成都的用工成本虽也在往上走,但工资的比较优势仍然存在。这正是最近几年,温州皮鞋产业原地踏步颓势渐显,成都皮鞋产业后来居上,渐与温州平分秋色的市场现象之根本所在。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缓慢发生的,它其实就是验证经济学关于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一次“成都实践”。
然而,上述变化又是在政府推动下逐步加速推进的。“有形的手”----成都市、区(县)政府扶持农民养牛,鼓励制鞋业发展,积极引导企业自营出口等三个环节长年坚持的政策支持,促进成都制鞋业逐步走向世界功不可抹。
金融危机的发生,一下子加大了成都皮鞋在全球市场的出口份额,加快了国内制鞋业的提前大洗牌,成都制鞋板块成为国内外贸皮鞋产业龙头板块的历史窗口已然打开。这个时候,成都市、区(县)的政府若能调整扶持政策,对成都制鞋业与越南、印度等周边国家争抢全球市场极为关键。这涉及到地方决策层的眼光,也涉及到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取舍。
我注意到,从浙江分流的国外皮鞋商人,并非都到了成都,选择去越南、印度等国也不少。把外商流在成都,成都制鞋业及地方政府亟须形成共识并采取得当措施。
与此同时,成都皮鞋的“故事”,可做为地方政府充分运用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发展本地优势产业的一个成功案例。值得在其它行业的招商引资活动中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