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踢足球与唱京剧》

(2008-02-28 12:05:08)
标签:

体育

 

                    《踢足球与唱京剧》

                           鲁宁

最近社会上无厘头新闻热点不少,譬如围绕教育部在十省市开展京剧唱段进入中小学课堂试点的大争论就属典型一例。虽说试点学校名单未及公布,舆论却直戳教育部的鼻梁骨:传承民族文化为何独尊京剧?15首曲目中为何过半是“文革样板戏”曲目......?教育部无从作答,也不便作答,尤其是“独尊京剧”和“文革样板戏”之要害,只能同样采取无厘头方式回应舆论追问,强调“试点是倡导不是强迫......”其实,强迫又如何,数以百万计的中小学,有多少会把教育部的指令当真?教育部官员心知肚明着呢。

围绕京剧进学校引发的口水战我无兴致参与,舆论嘲讽教育部思维方式机械也大可不必。教育部无非是个执行机构,执行不执行上面的意思是态度问题,执行效果如何无人较真。甭说音乐教育推广京剧,整个素质教育,口号震天响,一喊就是半个世纪,人们除看到素质教育沦落为“俗化教育”和形式主义,有谁见过教育部长因此丢官帽儿的?真是的,教育体制不思真改革,教育何来“素质”可言!

既然素质成为大问题,教育部总围绕素质弄点响动出来,就说前一阵子,教育部指令全国中小学推广学生交谊舞,文件发了,层层开会布置了,舆论聚焦的光束也“散”了,还有谁真去计较中小学生的交谊舞跳没跳,跳得怎么样哩。

假如说拿推广学生跳交谊舞之实际效果来预测组织学生唱京剧的效果,时间上太短----不足以客观说明问题,那么,我想与各位看官一起回顾二十多年前组织中小学生踢足球的滑嵇剧。

1980年代后期,有人强调“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当时的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闻风起舞,甭管硬件是否具备,条件是否允许,学生、老师、家长是否乐意,一窝风在体育教学中突出踢足球项目。

那年月,我儿子正好入小学,一天晚上,班主任打电话来“报喜”,说你家孩子身体条件好,同时被挑选为班级、年级和学校的3支红领巾足球队,希望当家长的要支持学校的安排,将来还要上区里打比赛。呵呵,班主任信心满怀,我听着却觉得搞笑:天哪,一个一年级孩子,同时参加3支足球队,还让咱儿读书吗?”撂下电话,太太问我老师说了啥,没等我把话转述完,太太比我还急,我说你放宽心吧,老师、学校包括咱儿,就3天热呼劲,不必当真的。

那年月,我还生活工作于浙江一座中等城市,市体委一头儿因多次采访混得较熟,我说你们那个市级少足校注定是个短命鬼,那头儿听了还不以为然。可我的预言是对的,那个当年似乎想培养出小贝利的少年足球学校早已灰飞烟灭,中国的足球是个啥样,现实不是绝妙的讽刺吗?

踢足球从娃娃抓起没有错。有巴西、意大利等南美和欧洲足球为证,可放到中国就一定水土不服。最关键的不是中国中小学绝大多数缺乏踢足球的硬件,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家庭教育不鼓励孩子参与大强度的体育活动,担心孩子变“野”了。换个视角,中国孩子乒乓打得好,巴西、意大利的孩子玩“小球”不行,都与文化传统是相关的。

音乐教育也一样,难唱、难学、难懂、难理解的京剧及其它地方戏剧,为何在国门大开后无可奈何的没落,流行歌曲为何风靡青少年,不是人心不古,而是“内容决定胜负”也。前者离青年少的社会感知太远,晦涩、古板、僵硬,缺乏时代生气;后者阳光、青春、活泼、灵动,根植于现实生活,引领时代风尚。至于内容比对,封建礼教、暴力革命,阶级斗争,更离当代青少年的文化需求相距十万八千里,有人旧脑筋不思改,爱咋整就让他们折腾好了。至于京剧之类的“小众文化”要想承传下去,出路在于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