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鲁宁001
鲁宁001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022
  • 关注人气:7,0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生就业难“虚实”谈》

(2008-01-03 20:00:53)
标签:

校园

 

       《大学生就业难“虚实”谈》

       鲁宁:1月4日《东方早报》社评

昨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08年《社会蓝皮书》”,较系统地分析了2007年中国社会问题之现状和发展趋势。蓝皮书所涉及的内容其实就是一份课题研究报告。鉴于社科院的背景,蓝皮书所得出的结论带有半官方性质。

可能是出于点击率的考虑,各大门户网站将蓝皮书的部分内容作了“突出处理”,“去年500万大学生仍有100万未就业”这一节,被置于各大门户网站新闻首页的头条位置,引来无数网民跟贴议论。早报评论员浏览发现,客观看待“100万”成因的跟贴属少数,多数跟贴停留于不满情绪的渲泻。

我们并非认为不满情绪就不该渲泻,但我们尤要指出渲泻不满情绪非但于事无补,只能进一步扰乱正在急切寻求工作的那“100万”的心绪。

早报评论员以为,把“100万”所带来的窘境抑或尴尬,过分迁怒于高校“大扩招”不够客观,对于“大扩招”之利弊得失,须从政策和策略两个层面作实事求是的解读。

政策层面,“大扩招”启动了中国社会有史以来前所未闻的、高等教育由传统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历史进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转型。基于其启动时机有点儿难以从容选择之仓促,且转型仍处在进行时,不可避免伴生大量的新旧矛盾冲突且表现乱象纷呈,但大方向却不容否定。

策略层面,上世纪末所启动的“大扩招”,一是为了刺激内需不振;二是鉴于亚洲金融危机与国内通缩“双碰头”所造成的国内就业压力,也就是说,匆忙推出“大扩招”客观上还有打造“就业蓄水池”的考虑:既适度延缓当期就业压力的过度释放,又为日后新增的部分劳动力提供“知识支撑”。话到此,也许有读者把“大扩招”的策略理解为“头痛医头”--“矛盾后延”,甚至于解读为“机会主义”,但若从当年采取此策略的时局背景着眼,即便放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加以考量,此策略之实施也依然呈现为利大于弊。

相较于上世纪未,中国社会时局的基本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于今,大学生就业难已生成为另一个突出的社会矛盾,就此,我们也不能回避。不过,冷静分析,当下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就业难,既存在“实难”,也存在“虚难”。在未来一个时间段里,缓解“虚”与“实”之两难,需要采取不同的对策。

就之于“实难”,大学生在高校所学的学科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这种“用非所学”、学了难以致用的矛盾在“传统型学科”尤为突出。举个例子,20年前,国内只有几所高校开设新闻专业,到去年,开此专业的高校有600多所,年毕业生15万人,倘若全部进入新闻单位,正好将国内现有的持证记者全部换上一轮......就是那些社会有刚性需求的紧缺热门学科所培养的毕业生,其实际掌握的学科知识也往往令用人单位大失所望,这后一种情形,作为“大扩招”后遗症之一,也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下去。缓解“实难”非一日之功,须在启动高教实质性改革的前提下,致力于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的深度调整,以及办学体制的实质性变革。

就之于“虚难”,大学生心态的自我矫正最为关键也最痛苦。一方面,大抵从1990年代中期取消国家包分配之后,大学生已从社会精英逐步转变为普通劳动者,于新的就业态势,找工作挑肥嫌瘦显得不合时宜;另一方面,持续多年的“大扩招”(增量部分)主要集中在自费上大学的那一块,而毕业后工作无着的大学生主要也集中在这一块。由于高得离谱的学费对于家庭意味着一笔高昂的“就业投资”,毕业后找个收入较高且稳定性好的工作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现实之残酷,一时半会儿容不下大学生寻求较高投资回报的正当愿望,故而,诚如心态矫正很痛苦,仍在为就业奔波的大学生,还得眼晴向“下”再向“下”......以往,针对同一话题,我们在“东方评论”中善意提请大学生不妨从实际出发----“先自食其力再找机会谋发展”正是基于上述道理。是谓“曲线救国”尔。

我们再次诠释“先自力”之道理,并非只局限于说教育层面,而是立足于可操作层面,譬如,2007年国内新实现就业人数有1200多万人,比国家计划数超出300多万人。这足以说明,越往“下”,就业机会越多,关键看当事人能否先“屈尊低就”----从最底层干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