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百分比背后的“与时俱进”》
鲁宁
一组数字乃至一项事物此消彼长,通常可借助百分比作直观反映。
在咱们国家,百分比的作用,在某些特定时期、特定事由、特定条件下,还常常超越数理统计的表达功能——譬如,百分比背后往往隐藏着“与时俱进”——且往往还是展现政治进步的“与时俱进”。
今日本栏拙文,所要议论的就是一个展现政治进步的“与时俱进”。
下周就要召开十七大,这些天,新华社连推一系列十六大以来五年间反映国家进步的重点专题报道,涉及面广,写得也比以往客观些。其中,在本周二推出的一篇报道介绍党建新进展,还专门配发了一目了然的图表。
该报道援引中组部的权威统计,五年间新增党员796万名。在新发展的党员中,工人增10.6%;农牧渔民增6.3%;机关干部及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增5.4%;军人武警持平;“非公有制单位人员”(“新社会阶层人士”)增113.4%;在校大学生增254.6%。
对政治乃至对党建无兴致的人们,就上面这一组反映新党员“成份”的增量百分比数字,几乎就是枯燥乏味。相反,对政治乃至党建有兴致的人们,则可直观地看出百分比背后的“与时俱进”,并引发耐人寻味的思考:
识者所知,党员队伍是执政组织基础的重要“组件”,党员队伍中“成份”的构成变化,则是衡量执政党组织建设是否顺势而为的一个直观指标。
人所共知,长期以来,党员队伍构成中,工人和农民是“主色调”,其次是机关干部和军人,时至今日,考虑到整个存量,“主色调”始终没变。
但若分析党员队伍中的增量部分,人们就会直观地发现,这些年里尤其是最近的五年间,传统的“主色调”中正在增加数量可观的“新成色”。
瞧,“新成色”中,最大的一株“新光谱”是在校大学生新党员(包括少量的在校高中生和大量的在校研究生),增速是254.6%,比传统“主色调”中的工人新党员的增速高出约25倍哟!比农民新党员更是高出约40倍。
如此之高的倍差说明:党建工作日趋现实、成熟外加务实,把未来的社会精英尽可能地吸收到党内来,体现出党建工作者的“清醒”加“睿智”。这是一种“大智慧”呀,背后还凸现出党建工作者的“主体自信”!
“非公有制单位人员”或曰“新社会阶层人士”中的新党员,增速近10倍于工人中的新党员,成为“新光谱”中同样醒目的另一株。这说明:党建工作在继续信守传统的“阶级基础”的同时,日益注重于扩大党员队伍的“群众基础”(此处引用新华社原文中的提法)。这是党建工作者审时夺势之精明,旨在扩大党的社会影响力。
相对而言,工人和农民新党员的增幅比例不高,但不高的百分比背后同样有“变化”值得人们“挖掘”:
先说工人新党员,如今的工人从内涵到外延,皆与“传统工人”有大不同了。无须多说,单说“先进制造业”的流水线上,大量的一线工人换成了“大学生普通劳动者”,可以肯定,“10.6%”之中,包括大量的“新工人”。而且,依我对企业党建的关注,工人新党员,主要就是这拨“新工人”。
再说农民新党员,依我对乡村党建的了解,新吸纳的农民党员中,其“成色”也出现了大变化,不但大不同于半个世纪前的“土改党员”,就说眼界、文化程度和思想“开化”程度,亦大不同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浙江参加“农村党的基本路线教育”阶段所发展的农民新党员。还有,即便是农民新党员,其内部的“成份”亦已扩大为“农牧渔民”。何况,受益于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结构的巨大变化(尤其在东部发达地区),今天的许多“农牧渔民”并非土生土长的农民……而恰恰是“非传统农民”,才是农民新党员中的“主色调”。
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包括一个执政党,甚至具体到执政党的组织建设,只要勇于和善于与时俱进,即便“进”的速度慢点,民众就有念想,国家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