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宁
6月30日下午我与儿通电话,儿说中午与同寝室5名同学喝了“散伙酒”,从傍晚起,室友们乃至全班同学们就开始各奔前程了。此前,儿所在班全班同学已喝过一回“散伙酒”,还记得宴席结束后,儿曾在电话里略带伤感地说:“这一别,有的同学,可能一辈都难再相见。”
儿本科读金融,全班53个同学来自19个省份,2003年夏,他们因高分才有缘相聚。一个金融学,一个会计学,是儿所在学校的两个当家“花旦”,由此,金融和会计,系校内最牛的两个二级学院。无奈,僧多粥少,这几年在那儿学金融和会计的毕业生,找工作也日趋困难。
国内高等教育,从学风到校风,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儿行千里父母牵挂,这4年,我利用外出开会之机,数次到过儿子所在学校,与03011班的部分同学,特别是与我儿的室友们有过数次接触和聚餐。印象中,这个班级的学风实在一般般。连续几年,儿的师兄师姐们很多在离校时尚未找到工作。出乎意外的是,到喝“散伙酒”前,03011班的全体同学都有了各自的去处。
奇迹是怎样降生的--不,没有奇迹!楞要说有,那是03011班的同学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表现的特别务实--比他们的师兄师姐,也比本校另外3个同年级的金融班。
据我所掌握的信息,03011班的同学大致分为5种去处:
一、继续读研,包括我儿子在内,收到录取通知的有13名同学;
二、选择出国,虽说途径各不相同,全班就业压力却也降了5%;
三、招聘会双向选择,或干脆上门毛遂自荐,也包括借助父母亲朋的社会关系,有近20个同学被国内外金融、保险、投资银行等机构相中。这拨同学中,最幸运的进了普华永道,较差些的进了国内各大银行的省级分支机构;再降一格的,则进了深圳、宁波这类计划单列市的保险机构;最不济的也在部分省会城市的城商银行谋到一份职位。这拨同学散布于北京、广州、武汉等大城市,将来彼此见面的几率相对会高一些。
四、还有约两层同学,多半来自中西部农村,因各种原因一时进不了大城市,但其中有同学毅然选择回乡,到原藉所在省的二线城市金融机构推销自己,结果纷纷被用人单位彼此争抢。有个同学,与甘肃一地级市的银行签了合同,没料想省行得知该信息,立即将该同学截到省城,开出的条件是,不必到基层网点做一年储蓄员,直接进省行的处室上班。这个同学事后了解,历年从甘肃考上外地重点高校学金融的,很少有再回甘肃的。难怪,甘肃省建行对这个同很当回事儿。榜样的力量催生出从众效应,选择回乡,这部分同学都比较顺当地找到了饭碗。
五、最后还剩10%同学,临到毕业仍无对口职位。可榜样的力量和生活的压力,促使他们进一步降格以求,譬如有位男同学,与某大城市一所技校签约,当上了数学教师。有位女同学,回到湘西进县城惟一的重点高中做会计,事业编制,居然捧上铁饭碗。“散伙”时,还有2位同学的饭碗没着落,他俩还想在大城市碰碰运气。不过二位也有退路,实在不成,家人早帮着在老家落实了单位。
03011班所演绎的奇迹,对另外3个金融班的就业选择也产生了带动效应。这几年校方年年对外宣称:本校金融学子首次就业率如何如何,今年,就业率不必再玩儿虚活,实打实95%以上,校方特轻松。
以上文字算一篇评论文字么?没错!我眼里,评论不见得要板着面孔捡国内外大事发言。自从本栏目开设之今,我一直鼓吹高学历着也是普通劳动者,鼓吹大学生就业不妨先“曲线救国”--先自食其力再谋日后发展。本短文系该话题的又一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