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半是健康  一半是财富》

(2007-07-16 09:18:20)
 

               《一半是健康  一半是财富》

              鲁宁

7月14日那天,上海各家媒体统一行动,在突出版位或播出时段发布安民告示:沪产12种牙膏生产过程没有使用过二甘醇,广大市民可放心购买。这条告示来源于上海市质监局,是代表地方当局发布的。

此前3天,国家质监总局也发出告示:国内牙膏生产企业从今往后不准再使用二甘醇做辅料。

两个告示,内容都涉及二甘醇。后一个告示强调的是“不准再使用”是针对整个国内牙膏产业的。前一个告示则突出沪上“没有使用过”。很显然,前一个告示给沪产牙膏做了一次“集体广告”,等于在暗示上海市民尽量使用沪产牙膏。

但若从信息公开角度看,后一个告示价值更大。透过“不准再使用”的限制条文,证明国内许多牙膏生产厂家以往的确较普遍地使用二甘醇做辅料,而这样的牙膏的确存在着危害民众健康的隐忧。尽管这种隐忧尚缺乏可以作定量描述的权威评估报告。

后一个告示的主旨强调“下不为例”。也即,一方面规定往后不准再使用二甘醇,另一方面却不规定现有的使用了二甘醇的牙膏必须下架禁售。换言之,已上架销售的、目前库存的使用了二甘醇的牙膏,最终还须通过消费者的购买来消化完毕。

国家质监总局为了不使“下不为例”再次酿成新的舆论抨击焦点,在发布“不准再使用”的同时,不得不再次在同一个告示中重申他们先前的那个备受国内外舆论批评的结论:“长期使用二甘醇含量低于15.6%的牙膏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问题是,国家质监总局却回避了消费者最关注的问题,即此前国内生产的牙膏,其二甘醇含量都能确保控制在15.6%的安全范围之内。进一步的问题是,国家质监总局划定15.6%的“安全线”,同样拿不出“划线”的技术依据。这是难以自圆其说的悖论:既然认定含15.6%以内的二甘醇牙膏是安全的,为何又最终决定禁用二甘醇呢?

二甘醇事件最初发端于北美,随即在多个国家“感染”,最终引发国际社会“中国牙膏威胁论”,成为“中国制造威胁论”的最新佐证之一。“问题牙膏”初起,国人当记得,国家质监总局即做出激烈反应。从最初坚决否认牙膏有问题,到近日终于委婉地承认牙膏可能存在问题,并出台内销牙膏也不准再使用二甘醇的规定,致使国内公众对国家质监机构的公信力疑虑重重。这正是“不准再使用”规定公布后,质疑仍难以消停的原因之一。

可是,尽管国家质监总局从一开始到今天,始终处于被动应对舆论状态,我仍要强调这家政府机构最终作出“自我否定”的勇气。中国内外销产(商)品的质量隐忧,无须官方的质检报告作表白,公众心里都有谱。公众没“谱”的是,许多时候,明知吃的穿的用的都有问题,可却没有选择的余地和选择的经济条件,处于无可奈何的境遇。正是拿此现状作前提,尽管“问题牙膏”从始发到风波缓解的全过程,国家质监总局处处被动,我仍要强调这家政府机构最终“自我否定”的勇气。虽说,这只是个“吞吞吐吐”的变相否定。

这家机构当初的激烈反应就显底气不足,也许有习惯性的自负因素(国内官方机构普遍存在这自负情绪),但更多的也是出于无可奈何。如果舆论简单地认定这家机构的自始自终的被动纯系自负所致,那论者实在有点儿天真。一边是健康,一边是财富,健康无须解释,“财富”则包括出口份额,税收、厂家利润、就业岗位、库存损失,甚至道义、形象、问责等等。所以,只须对“国情”稍有感觉,一个八九不离十的判断是,无论是最初的激烈反应,还是最终作出“不准再使用”的变相纠错举动,都不是国家质监总局独家所能拍板定夺的。

纠错不够彻底,其最终的选择可视为“一半是健康,一半是财富”。这个选择在发达国家是不可思议的,也是绝对不能容忍的。然而,看官们莫激动,这在咱们国家已属一个不小的进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