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七字布局与南北房价演变

青岛的城市建设史整整120年了。前100年是东岸的主角,后20年西岸越来越重要。
1897年,当德国人踏上胶州湾这片土地的时候,正是因为六年前李鸿章大人选择了胶州湾东岸而不是西岸来驻军,导致最终的选择点只能是东岸,这才有了青岛这个城市,而后随着胶济铁路建设,近百年的时间里,青岛城市一路向北,沿着海岸线展开。
建国后,整体城市发展不快,转折点在
1992年,政府东迁,将城市扩展到东部,而后一直延伸到崂山。
西海岸则是另一番景象,因为百年来城市发展都在胶州湾东岸。而以前的黄岛区域,尽管1984年就成立了开发区,但因为远离市区,支撑不足,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01年港口西移,让西海岸城区的产业迅速崛起。
再经过十年发展,2011年7月大桥和隧道通车,结束青黄不接的局面,让整个青岛连为一体。2012年,让胶南和黄岛行政区划连为一体,西海岸新区翻开新的一页。
那么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看未来的西海岸尤其是开发区的发展格局?
其实很简单,这就要参照当年胶州湾海岸是如何发展的,
胶州湾东西海岸有类似之处,就是都是处于山海之间,两面是海,一面是山,城市空间较为狭窄。
老黄岛和青岛主城区极为相似,它也是夹在小珠山、胶州湾和黄海一线,中间的空间极为有限,因此,基本上是青岛东部主城区的一个翻版。
黄岛的六个街道办组合成了一个汉字的“七”字,总体布局很像东海岸主城区,但有别有玄妙:
薛家岛类似崂山,是风景区;长江路写字楼林立,可比市南CBD;老黄岛街道工厂众多,好似沧口工业区;而红石崖,隔着山体,也就是类似城阳夏庄;地图很清晰,位于七字交叉中心的辛安就是西海岸的李村。
我们知道,2016年前的过去数年间,李村房价较为稳定,成为青岛刚需的聚集地,成为这个城市吸纳年轻人的主阵地。如今,李村已经高不可攀。而庆幸的是,西海岸还有这么一片中心的土地,还可以让年轻人有落脚之地。所以,刚需必然会聚集到辛安。
这是历史的根源,那么,辛安准备好了成为黄岛的大“七”字的新中心了吗?
青岛市2011-2020年总体规划中,辛安被列为青岛五大城市副中心之一。按照规划,以黄河路为轴线,将形成以科技研发、商贸物流功能为主的城市副中心,围绕山东科技大学,加快推进村庄改造,积极转移、搬迁传统制造业,实现一般制造业的转型发展,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置换用地空间,成为辐射带动西海岸新区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科技研发中心。这是时代赋予辛安的历史使命,也是辛安在新的时期面临的新发展机遇。
辛安街道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交通通达,是未来整个开发区的交通枢纽。江山路、昆仑山路与黄河路在辛安域内相交而过,形成“两纵一横”交通主框架。大黄岛未来规划中,穿越辛安的就有三条地铁线——2号线二期黄岛段、6号线和12号线。最为关键的是,将来直接连接第二条连接主城区的胶州湾第二隧道,将该区域与整个大青岛无缝衔接在一起。
在教育上,辛安街道目前有青岛六中、超银学校、致远中学等名校,为未来孩子上学提供保障。
目前而言,辛安片区的楼盘在西海岸政府较为严厉的限价政策下,均价在14000元左右,价格远低于长江路街道、安子片区和唐岛湾片区的两万多甚至三万的二手房价格,在黄岛各大板块中,堪称“刚需房价洼地”。
因为小珠山的缘故,西海岸发展有两个主轴,一个是沿着滨海大道向西。一个是沿着胶州湾向北。在西海岸最成熟的开发区板块上,辛安正是在城市的地理中心及发展主轴上,这样的天然优势,迎来爆发式发展只是需要一个机会。
天然的地理中心、边界的交通网络、大片的可改造旧村土地、比较低的房价、巨大的青年人口承载能力,我们可以看到辛安街道巨大的潜力。
对于一个城市的增长潜力而言,没有谁比房企的嗅觉更灵敏。西海岸的发展已成为大家持续关注的热点,而辛安街道的腹地崛起则是西海岸东部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一环。而品牌开发商的嗅觉灵敏度则会更高,深耕西海岸多年的万科可谓是先知先觉地嗅到了辛安的巨大潜力,在土地价格和城市价值增长之前,实现大举进入。
万科进驻辛安街道东部,规划总建面达到30万平的刚需大盘万科城市之光。该盘起步相对比较低,但随着周边环境的崛起,发展潜力巨大,这和当年李村东部的万科生态城如出一辙,当年开盘时只有8000多,如今已经超过25000元了,甚至超过市北房价,这就是与城市潜力区域共同成长的价值。
而且秉持与城市共同成长的理念,万科考虑到目前辛安商业的不足,用项目的商业部分集中打造了四层的时尚运动购物中心,达到引领区域区域内的消费习惯,改变区域内居民生活方式的作用,增加了未来业主的生活便利,这甚至是生态城所不具备的。商业的地下甚至预留了与地铁接驳的入口,可谓眼光长远。
随着北部开发的大规模展开,黄岛南北房价逐渐拉平是必然趋势。万科城市之光,如今还是价格洼地,西海岸的刚需们,你们准备好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