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合峰会将如何影响青岛房价?

(2017-12-11 07:49:17)

20169月4日至5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浙江杭州举行

2017年9月3日至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福建厦门举行

20186月,上合组织最新一次峰会将在山东青岛举行。

很多人来问,到底明年房价如何?到底这么重要的一个会议会产生多大的作用?

所以,要谈明年的青岛房价,这里边影响的因素太多,没有办法一一列举分析。要找一个清晰的思路,不妨从杭州和厦门这两个先例说起,差别还是很大的。

杭州在09年10年那一波上涨中可谓站在了钱塘潮头,赢得了全国房价第四城的名号。当然也因为透支过大和放地过多,后来几年的房价就有点上不去了。尤其是14年初,领跌全国。15年和16年的上涨中,也总体平静,远逊于南京苏州厦门合肥的四小龙。然后在G20会议之后,火山爆发,一年的时间,房价差不多翻了一番。要知道,杭州房价毕竟是号称过第四城,底数很高的,这轮暴涨之后,整体房价又一次回到了全国前列。

杭州是一个吃土地财政饭的城市,第一个卖地过千亿的城市,城市建设比较严重依赖土地资金的城市,

也是城市建设出彩的城市。也是在土地政策方面执行力比较强的城市拆迁整理速度也快,出让透明度也比较强,大开发商想进杭州也容易,去举牌就是了,价高者得。每年出让的土地也比较多,今年又过了两千亿。这个城市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和互联网经济也发达,购买力强大。但是它的调控政策也严厉,七次加码,全国第一了。涨到现在,也是曲高和寡,目前主要靠拆迁来解决去化,大量拆迁户拿着几百万补偿款买房,所以楼市一直火到今天,这在全国也不多见。总体来说,就是强势政府强势作为,制造出了市场火爆。

G20会议恰恰在那个时间和机会上形成了强烈刺激,加上大环境的热度,引爆了杭州楼市。

再说厦门,厦门地形比较特殊,只有1700平方公里,而岛内只有80,面积可谓捉襟见肘,人口也不多。而本土开发商极为强势,除了万科保利几个例外,前十强里大多数开发商是当地,这在全国也极为罕见。更重要的,政府整理土地和出让土地的效率极低,每年卖不了几块地。这在前任书记主政时也未改观,该同志后来竟然做到了住建部长。而众多开发商如饿虎一般,加上周边泉州等民营和华侨经济发达,所以疯狂推高地价,郊区地价很快被推到了接近四万的天文数字。

所以,15年,厦门房价就开始蠢蠢欲动,16年年初,开发商提出岛内五万、岛外三万的翻番目标,到了夏天就已实现,很快提出岛内十万、岛外五万的再次翻番目标,不想年底竟然也实现了。厦门房价在政府少买地、开发商疯抢地的局面下,很快在17年取代杭州,成为能够比肩北上深的全国房价第四城。

等到17年调控之后,厦门房价已经是典型的高处不胜寒。即便九月开了金砖会晤,并无实质影响。曲高和寡之下,加上各种调控政策,导致厦门市场急剧萎缩,这样一个城市月签约数竟然不足千套。这么小的成交量,连一个县都不如,对于一个副省级城市来说,意味着什么?

所以,杭州和厦门的过去两年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回顾,分析之后我们会发现,其实会议本身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和房价影响并不大。一个楼市执行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可能更为关键。

我们不妨综合比较几个条件:

和杭州的时机比,青岛房价大多数区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已经翻倍,比杭州底数高,但和厦门比似乎还有空间。

和杭州厦门的经济比,青岛没有活跃的民营经济,这决定了房价涨到一定程度会遇到天花板。

和杭州的土地政策比,青岛的土地整理执行力比较弱,想多赚点卖地钱都弄不出来。但和厦门比,地形上有推高地价的天然优势。

和杭州的城市框架比,都拉开了足够的空间,这是强于厦门的。

和杭州厦门的调控政策比,显然没有那么严厉,但在会议之下,会强调执行——前不久的住建部检查团让很多区域限价严厉,很多人借此买到了比前期便宜不少的房子。

所以,综合起来看,2018年的上合会的大气氛下,青岛的房价确实到了一个扑朔迷离的阶段,但起码上半年不会太活跃,要有足够的和谐氛围,开发商会小心翼翼足够低调,所以,大调子一定是稳定,是波澜不惊,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但是下半年,大家憋足劲准备冲的时候,宏观的大气候估计更重要——有些二线城市是不是也会拐点到了?长效机制是不是有眉目了?金融是不是收得更紧?

所以,很多事情不是青岛自己能决定的。但有一点是最可以告慰你的——崂山青银高速两边的平房是拆不了的(大领导说不定路过会看见);青岛李沧娄山后的最新控规显示,那么大一片地,竟然已经没有住宅了。所以,无论如何,青岛市区的房价还是最保险的,至于郊区么,看运气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