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浙江小镇到瑞士小镇

新京报地产评论之十四
近两年,特色小镇建设成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热点,从官方到民间,从政府到开发商,大家都在热烈讨论,尤其是最提倡小镇发展的浙江省政府,已开始着手实施,走在前列。而浙江最著名的开发商绿城的宋卫平,也是小镇的忠实倡导者。
目前在浙江,特色小镇被定义为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但实际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尤其是在目前中国地产突飞猛进的大局之下,只有少数小镇能称得起特色两个字。
中国众多城市的建设因为不重视差异化的建设与发展,导致许多城市面貌大同小异,积累下来,就成了“千城一面”的局面,所以尽管今天的特色小镇的建设中,政府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不要“千镇一面”的思路。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除了少数小镇之外,大多数还是面临特色不足的问题。且不说其他,就是小镇的主体的建筑,要做特色就有很大的难度。
前段时间有机会亲自走进瑞士的小镇来做一次考察,感受颇深。笔者居住的青岛向来有有东方瑞士之称,尤其青岛的八大关有中国最美城区之称,但真到了瑞士,考察对比之下,感觉还是有差距。
在瑞士的每一个山区小镇,切实做到了美就是竞争力。无论基础设施,还是自家住宅,做到了风格多样化,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基本上你随手一拍,就是一张风景画。
瑞士的小镇,求精而不贪大。阿尔卑斯山区平地稀少,正好做小巧。把小做得集约集成,做得精益求精。根据地形地貌,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建筑密度也很低,借助山势,把房屋建筑尽可能融入自然之中。
瑞士的小镇,求美而不追高。瑞士人深知,小镇的“特色”不是高楼大厦撑起来的,关键是建筑特色和艺术风格。在一个镇上,你能看到十几种建筑造型:古典主义、巴洛克、包豪斯、后现代等各种风格,多种多样但又不冲突。外立面也是应用尽有:涂料的、木材的、石材的、砖瓦的、金属的等等,都有自己独特的美。瑞士人从小镇功能定位出发,强化建筑风格的个性设计和形象塑造,让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时尚、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
瑞士的小镇,求好而不图快。必须生态优先,坚守生态良好底线,实行“嵌入式开发”,在保留原汁原味的自然风貌基础上,数代人用几百年的时间打造成一个个特色小镇,让环保、绿色、舒适成为小镇的标准。
总之,瑞士的小镇形态之美,是独特的自然风光之美、错落的空间布局之美、多元的建筑设施之美。
回想起我国的一些小镇建筑,感慨颇多。对比北方千镇一面的最反面例子,莫过于福建等东南沿海的小镇的例子,莆田的土豪和温州的商人们赚钱之后,衣锦还乡建设自家小镇,规划建筑失控,审美一塌糊涂,各种奇形怪状建筑在巨资兴建后,纷纷拔地而起。整个镇子,倒是有了个性,但是丑陋不堪。
因此思量之下,瑞士小镇的很多经验,我们可以很好的借鉴。
首先是必须要有通盘的规划,这种规划因地而异,既有严格的杠杠,又能释放相当的灵活性。这样规划的小镇才既整体上整洁又在单体上不失个性。
其次,因其土地私有,产权永久,居民对其房屋建设极为用心,质量之优质不是急着赚钱的开发商所能建设出来的。当然,这需要相当的财富积累作为基础。
再者,由于建设者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能在建筑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加入自己有水准的个性元素,这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
总之,丰富物质的基础与审美精神的提高,政府规划的规范和民间潜力的发挥,不急于求成的时间和舒缓自由的空间,这些所有因素的结合,才能造就出一个个特色小镇。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里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种何种因,得何种果。瑞士的特色小镇大概就是如此吧。
前一篇:青岛楼市2016年大盘点
后一篇:房价环比不增长与地王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