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青岛新高度369米
(2014-06-04 12:21:19)
标签:
房产 |
据说全世界87%的超高层建筑都在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似乎总带着一些暴发户气息。这么多年来,高大威猛就是众多人的爱好,但这毕竟不是丈母娘挑女婿,弊端很多。孰不知,上帝本公平,个子高了,脑袋就很难聪明,看看历史上的牛人们,有几个大高个?同样,楼高了,成本会更高,无论是建造成本还是维护成本,尤其是遇到地震、大火等各种变故的时候,更何况,经济界还有高楼建成之日,便是经济衰退之时的咒语。
而作为中国北方房价第二高的城市,青岛在高度有些落后了,要知道,济南和大连都已经突破了500米。规划到现在,也没啥太高的楼盖起来。但在今年,终于有了大突破。
先让我们回来说说青岛这个城市的高度史。
56米,是圣弥爱尔大教堂钟楼顶上双十字架的高度,如果青岛是一个很完美规划的话,这应该是青岛老城区的最高,这在西方来说,无论是从宗教心理传承上还是艺术美学认知上,都是没有什么可争议的东西。那里最接近上帝的地方。尤其在青岛海上,向岸上看去,这两个尖顶庄严立于红瓦绿树之间,确有一种东方瑞士的地标之美。
比如你去古城古迹保存最好的意大利的那些城市,就会发现:佛罗伦萨的最高处,就是圣母百花大教堂紫色的八角大圆顶尖,而罗马的天际线的最高处也是定格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尖顶。至于法兰西、德意志的那些老城,无不如此,或者以巴黎圣母院为尊,或者以科隆大教堂为顶,无一不成为吸引游人驻足之理由。
东方的日本也是如此,他们有名的古城京都,最高处也是东寺五重塔56米的塔刹。佛教浮图,也就是最接近极乐世界的地方。
所以,青岛,若如此,自太平角以西,就不该有超过十来层的楼,可惜,自1934年10月圣弥爱尔大教堂落成以来,这样美丽的天际线只保持了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中山路的百盛,团岛的双星,海大门前的宾馆,汇泉广场的王朝,更不必说东海大厦,如同一个个大龅牙一样,将原本整齐的嘴搞得乱七八糟。于是青岛能让人看得,也就仅仅剩下八大关了。
日本人就是,他们也面临这个问题,尽管是地震高发之国,京都的酒店高度在1994年达到了60多米,而很多景点的态度是拒绝住这些酒店的客户来游玩,以维护传统的市容市貌。这在当今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青岛自不例外。高楼大厦就是繁荣昌盛的标志,已深入高层决策者心坎。所以,对摩天楼,只嫌矮,不惧高,越高越好,就怕被别的城市超过。至于消防、安全、停车、景观等相应弊端,则没有人去顾及。
几年前远雄国际广场有句广告的话,叫做向它看齐,其实他不过222米。且不说早年的金融中心,就旁边的万邦、中铁,也是超过了它。后三者已经把青岛目前的天际线定位在240米左右。而后是财富中心,延伸到250米,做了几天的第一高楼。
上海是国内城市中最热衷做高楼的,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因素,导致了上海的企业也是对此迷恋不已。
国内地产巨头中,绿地是最善于搞这个的,其老板张玉良上海村支书出身,游走于政商两界,深谙其道。他满足了很多官员的心理需求,它在济南奉献了400米的山东第一楼,大连搞出了500米的东北第一楼,武汉造出了600米的华中第一楼,极大地满足了地方督抚大员的虚荣之心,你给我贴金,我给你让利,双赢之局,皆大欢喜。
而同样发迹于黄浦江边的世茂则是紧追绿地,其老板许荣茂每到一地,皆宣称投资数百亿云云,借以拿地。而后,以高楼为主打,烟台高层一下过300米,实现这胶东小城山东第一的目标。而后杀来青岛,在一万平的方寸之地做335米的世奥大厦,几经修改,终于最后的竖琴型版本出炉,但至今未动一铲土,成了停车场。
绿城也不示弱,市南地王后虽然艰难,借助山东高速的庞大资金再搞一个过327米的深蓝中心。而这个单价7万的楼盘没有想到的是,刚刚说了三万里的海疆地标,却在离它300米的西侧,新规划的海天中心的超高层竟然达到了369米, 这才是最新的青岛高度,比深蓝中心又高了42米,甚至比367米的浮山顶峰还要高出一个姚明。
只是,这除了加重了市南前海一线的拥堵之外,对一个城市又有多大的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