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盘点青岛地产十强  展望2012

(2012-01-11 09:42:39)
标签:

杂谈

2011年,青岛房源全年总销售99200套,未破十万大关。其中住宅87000套,下降一成多点,也算丰收之年,只是两年来楼市的火爆积累的供应太大,所以年末存量住宅依旧11万套,去化压力巨大。

而青岛销售额十强企业是个晴雨表,能够反映出很多东西。当然这里面统计口径的不同会导致数据不一样,比如有按照收定金算的,有按照签合同算的,有按照网签算的,甚至有按照交房算的,但是基本可以确定,这十家企业代表了青岛龙头企业的规模和战略战术的是否能适应市场。

总体来看,表现不尽人意,市场占有率出现了比较大的下滑,除了万科一骑绝尘,继续超过40亿之外,其他大都在20亿以下。尤其是本地企业,算上外地项目今年也没有一家规模做到40亿(全国17家过200亿,37家过100亿),在市场反应上迟缓和对策上无力,导致在排名中继续落后,更加被边缘化。

对比其他二线城市,就知道这个成绩实在是一般,成都老大保利连续两年做到七八十亿,龙湖在重庆更是过了百亿。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大背景就是成渝两地的房子便宜,几千元的单价可以放量出货,而青岛动辄过万的价格已经不具备这个条件了,何况企业本身也没有太大的竞争压力。

比如从规模来看:入围门槛再次下滑

2008年,只要能过5个亿,就能进青岛地产企业销售前十;

2009年,只要能过10个亿,就能进青岛十强;

2010年,要近20个亿,才能进青岛市前十名。\

2011年,又回到从前,只要超10个亿,就能迈进青岛市前十名。

比如从格局来看:外来企业已是主流

2008年,外来的地产企业十强中只占三席,且排在最后,还不是主导力量;

2009年,外来地产企业在十强中已占五席,排名大大靠前,与本地企业分庭抗礼;

2010年,外来地产企业在十强中占到六席,差距已经拉开,优势愈加明显。

2011年,外来地产企业在十强中占到七、八席,已占压倒优势,本地企业基本被边缘化。

下面不妨调侃一下这11家青岛市场销售超过十亿的企业:先说本地三家

海信,销售能力得到进一步确认,那就是确实很一般。天玺和天悦怎么看也像个竞争对手,奇怪的是,既然容积率低,为什么不把另一个做成洋房呢?差异化一下以避免双胞胎争宠呢?虽然海边的黄金地块在增加,虽然还是十强,但海信在众多大鳄的贴身紧逼下,越来越呈现出疲惫的姿态,郊区不敢去,海边走不动,再也没有了当年十盘齐发、青岛老大的意气风发,而且人员的流失还在继续。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人、钱还是观念?

青建,依山半岛和去年的含章花园的思路一样,早下手,缓提价,抢到了众多客户。当然这估计也有当年橄榄城和尚东区的经验在里面,而依山在产品方面,却并不比前两者有多大提升。郊区温泉的橄榄树以低价获取市场——从一期到四期,一直卖7000,看出做高端产品的差距。总体来说,还是需要实现建筑公司到地产集团的过渡,需要整合出一个品牌来,是做中海,还是广厦?虽然最好的时机已经过去,但压力或许才是改革的动力,只是不知道这个期限是多久。

天泰,依靠早年布局的郊区众多项目实现了销售过十亿的业绩,就单盘来看,在这样的年份里,也都可以,没有什么突出业绩的楼盘。青岛本地的企业中,业绩是比较稳定的,一直能够年年过的都不错。但是天泰关键的是在战略上,让人看不清楚,有时感觉更像是一个机会主义者,有点走一步看一步的味道,一会去外地扩张,一会要做高科技,一会又搞商业,一会又拿下8000平地王。2012年,它又要大举进军县城?不知道成本控制能力修炼的如何?

2010年三家曾上榜企业2011年状况:

海尔山海湾限购后再提价,顿时雄风不再,其他项目无产出,出局;

鲁信含章尾盘难卖,新盘速度慢,居然还拿个地王,看不懂,出局;

伟东没有住宅产品,商铺推出也晚,收成不大,出局。

至于外来大鳄情况,请看下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