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将被青岛抛弃
(2011-02-25 08:17:47)
标签:
杂谈 |
北京的十五条限购政策一出,京师震动,主要是外地人满五年社保或者纳税才能在京购房,而外国人只需一年。甚至有人发牢骚认为,这是宁给外邦,不予家奴。
再加上近两年来,北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摇号才能买车,比如外地车辆不得随便进京,比如鼠族们不得再租住地下室,比如拆掉蚁族聚集的唐家岭等村庄。这样,北京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北京人的北京,而不是中国人的北京。当然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人口增加太快,北京承受不住了。
为什么北京人口会增加这么快,因为落脚这个地方好处太多,因为这个地方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中心。以教育为例,全国最好的大学在这里而且本地学生录取分数极低,这里边诱惑得多大呀。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最有权力的人都在这里,他们有支配资源的能力,所以他们就以建设首都的名义把全国的资源向他们身边集中,然后近水楼台先得月。
其他人也想沾光,于是大家都往这里挤,于是支配资源的人受不了了,于是开始下手了,就有了上边的措施,所以外地人就被伟大首都抛弃的感觉。
说完了北京,回来说青岛。
青岛不是北京,但也有很多优势资源,所以户口也是个香饽饽。青岛的政策,无论是两改,还是保障房,都是明显倾向于本地居民的。外来人口自然要经过一番折腾,才能留下来。
百忍走过很多楼盘,看过很多工地,也就接触了大量的民工,这些人多来自山东及周边省份,如苏北、皖北、河南、河北,还有西北省份。他们还好一些,起码有现场的活动板房,有的甚至是两口子都来了,家里留下留守儿童,只是来赚钱,人随工地走,本身就是游击队,倒也没有其他所求。
而对于本地区域的依赖的多是相对安定的民工或者拾荒者。他们多栖身于城中村或者自己在城市的荒凉地带自己搭个棚子,而现在随着城中村的改造和闲置土地的开发,他们很快就在这个城市消失,或者走向更边缘的地带,或者返回老家。
四方的双山保儿当初就是一个旧货市场,很多穷人栖身此地,改造好,很快消失的无影无踪;接下来是李村的河南,也成了一片平地;下一个就是崂山的中韩。这个崂山区人气最旺的区域,但一旦改造,就会屋拆人散,成为贵族区域,再也难现繁华。
因为无论是民工还是大学生蚁族,在高昂的房租等生活成本面前,他们只有离开。
这是外来者,面对城市化中各种成本的提高,对一部分本地人也是一样的残酷,因为对于很多行业来说,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的收入是很难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实现增长的,他们的收入能追上通货膨胀的尾巴就不错了。而随着外来底层人的离去,城市各项服务成本必将大幅度提高,比如春节期间因为供求失衡,月嫂的工资达到了7000元。
这些人,都是最低层的人,他们正在或快或慢的被城市化抛弃,
有人认为,目前中国城市化中“贵族化”倾向的出现,是利益因素及其背后根深蒂固的GDP崇拜和现行的政绩考核体系。其实关键就是这个城市是官员说了算的城市,而不是老百姓的城市。
当年老杜主政青岛,每年七月都要搞一个市民月活动,老杜每次都要出来秀一秀,有一次在电视节目理冰访谈中深情严肃的操着黄县味的普通话说,我只希望清廉的做点事,做到问心无愧。此时台下一片掌声,戏剧达到高潮。
而现在真相出现,原来从八大关的别墅,到李沧的污水处理厂;从奥运场馆的土地到太平角的楼,到处都是交易的对象。
总之,这是个越来越昂贵的城市,像一辆列车一样,每走一段,就会有乘客被甩下车来,只是,车会像何处去,前面有没有悬崖,掌舵者心中也是无数,他们心态便是,走一段算一段吧。而且他们其中亦有被甩下车者,前面有杜世成,而今天则是刘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