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目前大量南方资金杀入山东栖霞,疯狂收购、囤积苹果,以期获得暴利。好的红富士已经5元钱一个了。如果按照7月份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月总收入998元计算,中国人均一个月的收入可能就够买200个苹果。而且这次苹果的价格翻番只用了一个多月时间。
苹果是用来做什么的,是用来吃的么,不是的,是用来炒的。不仅苹果,棉花,大蒜、辣椒、大姜都是用来炒的,为什么?因为他们具备稀缺性这个特点,不是流水线上的短时间能生产出来的,所以没有人去炒汽车,炒家电。
让我们再回到房地产:房子(此处单指住宅)是做什么用的?
我们根据客户的使用功能一般分为三个类别:
第一是居住功能,就是说房子是用来住的,当然可以再分为首次购房需求和改善性需求,总之都是刚性需求,这样的房子涨的再高,意义也不是很大,因为你不能把它卖了抱着钱去住旅馆。
第二是投资功能,就是目的是为了赚钱,当然这里的特点是长线赚钱,所以这样的人买了房子,都要搞搞装修,把房子租出去,先收着租金还着贷款,等到觉得利润足够大了,或者需要钱了,就出手。
第三是投机功能,快进快出,类似股市的短线操作,装修出租等不及,房子已到手看到有差价,就挂出去了,你可以看到报纸上很多还没交房的二手信息都是此类,还要给自己一个掩饰,比如出国急售之类。
总之,楼市这三大类需求如同三个血盆大口,吃掉了每年数万亿的房子,成为当今中国楼市的无底之洞。
当然这三类需求很多时候区分不是那么大,有时是会互相转化的,比如炒房炒成房东也是有的。而后两者一旦比例提高,房价就如脱缰之野马,一路狂奔。
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所说的有保有压,就是指保护的就是第一类的购房者,打击的是二、三类的客户。但是从现实来看,二、三类还没压住,第四类更牛的客户反而出现了。
所谓的第四类客户,就是一种使用房子的储存功能,把房子作为一种保值或者增值的稀缺品囤积起来,如同黄金、珠宝、书画一样,用以抵御通货膨胀。这是很多老板们的手段,他们把实体经济的资金抽出来,大举购买房产,这不是信贷政策能挡得住的,因为他们都是全款付清。他们只期望能保值就可以,而目前的青岛房价上涨的现实却给了他们增值的惊喜。以至于进入资金更多。
四大类需求纷纷杀出的情况下,本地调控细则却因人事变动缓慢迟迟不出,楼市成交天量也就在所难免了。
为什么会出现第四类的我们不妨叫保值性需求客户呢?实际上他们是被钱逼出来的。
中国目前的M2 或者叫广义货币流通量已经达到了70万亿元。而这个数字十年前才是10万亿,十年之间,印钞机猛转之下,增长6倍,与之相应的物质的增长根本就跟不上。以至于“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到现在的“苹什么”纷纷登场,而对比这些食品,房子更具备了稀缺性和易储存性这些特点,而且房子是钢筋水泥的,偷不走,不遇到地震就不会出现稀里哗啦。所以囤积房子就比存人民币划算。
那么第四类客户增多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彻底改变了房子的本来功能,几何倍数吹大房地产泡沫,将房地产引向一条离健康方向更远的歧路。
我们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个需求对于地产行业而言,却正好相反,来时如抽丝,去时如山倒。山倒是啥结果?看看舟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