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咖啡屋
(2010-01-10 20:53:43)
标签:
咖啡屋亲吻雨滴暮色头脑琴盖文化 |
分类: 心灵小记 |
每个周末,都会去熟悉的咖啡厅, 在那里看书写作,那儿有宽大的桌子,价格公道。虽然周围是嘈杂的人,但还是会选择这么个地方,因为消费后,会把自己“定”在座椅上,虽然环境并不舒适,但可以专心地读书、写作。给自己一段固定的时间从事读写的修行,在不搭调的氛围里,任由笔尖“刷刷”地填满笔记本,记录头脑中掠过的思绪,有益或无益的,全部记录下来。仿佛以出世之心入世,专门到这样一个腌臜的空间来从事写作修行一般,只注重“打坐”的过程,每周如此,未曾间断。
天色渐晚,暮色遮掩了城市的喧嚣后,我的倦意也随着暮色一起蒙上大脑。环顾四周,发觉咖啡厅里高谈阔论的人们仿佛都是“创业板”的老板,再就是些看破红尘的人,他们看上去虽不过三十而立,却好像都是久经商场、情场的“老手”。角落里,几桌正当年的年轻人“噼哩啪啦”地打着游戏,好不热闹,只有我是孤独的。
我埋头继续记录自己头脑中那些想说的话,在这个世界上,常常觉得很孤独,于是,头脑中会爬满那些渴望倾诉的话语,但会觉得寻不到一只愿意倾听的耳朵,于是,我情愿用笔记本记录、清理这些话语,而不是,让它们在头脑里腐朽,好似弄堂里那些被洒落在阴沟里的烂菜叶一般阻塞下水道。
厅里的灯亮了,钢琴声响起来,是熟悉的《亲吻雨滴》。我看见三角钢琴后的身影,琴声流淌自这个其貌不扬的大男孩手下,没有人会去注意演奏者的容颜,人们只是享受在这背景下继续尽兴地夸夸其谈、畅游游戏空间。第一次看见这个约莫二十出头的大男孩时,是去年夏天的晚上。显然,他是把咖啡厅当成音乐厅了,演出前,还专门将圆领背心换成了廉价的黑西装,与先前在咖啡厅弹琴的慵懒的时髦女孩不同,他看上去很拘谨。男孩还从随身携带的盛乐谱的布袋子里掏出块丝绒抹布,仔细地擦拭了琴上的浮尘,然后再掀开琴盖,开始弹琴。那天,听完他弹奏的《亲吻雨滴》,我起身去洗手间,路过钢琴时,顺便告诉他我很喜欢这首曲子,大男孩站起来,欠了欠臃肿的身子,眼神里露出喜色,真挚地说了声“谢谢您!”于是,那个晚上,他弹了好几遍的《亲吻雨滴》。
我想,作家可以在作品中获得与读者交流的快乐,但对多数一生都无望发表作品的作者而言,是永远无法获取这种快乐的。所以,这些人只得将自己心底的感受记录下来,尽管记录下的不会成为有价值的文字,但一旦有一天,有人会表现出对他的记录感兴趣,甚至获得共鸣时,那将是怎样一种温暖的感觉啊!同样,多数弹琴的人也许一辈子无望登台,一辈子听不到掌声,但若有人愿意聆听,愿意为他的演奏而停留,并轻声地告诉他,自己喜欢这首曲子时,他一定会由心底升起一丝暖意的。
我曾经在丽江古城,背着包,略过一家又一家咖啡屋,它们有的装修成怀旧、所谓的原生态风格,有的在原有的民居上融入西式乡村的元素,但我却寻不到一处让我心情可以歇息的栖息地。终于累了,在一家有着壁炉的咖啡屋里,我坐在老榆木桌前,摊开笔记本,拿出笔,望着窗外冬日的艳阳发呆,正仔细聆听着木柴在炉火中发出的“哔哔剥剥”的声响时,身边传来的却是陌生人的无聊“搭讪”,片刻的宁静心境随即被破坏了,因为,浮躁的人们相信多数来丽江咖啡厅的单身女人是为了寻求所谓的“温暖邂逅”,而我,只想在旅途中找个地方,记录自己已盛满的思想、言语而已,这样,可以让我的心灵暂时温暖起来。
一个密友说要一起开间咖啡屋,把它营造成家的感觉,按时间收费,主人是两位人到中年的善解人意的女子。客人来了,可以读书、写作,遇到不顺心的事,还可以跟店主聊聊,就像在家里一样,让你温暖。可是,又有谁愿意花钱感受这种“家”的温暖呢?于是,我跟朋友说,就到我家呆着吧,家里,有香茶、点心、咖啡、音乐、书籍,你累了,伤心时,欢迎你,随时来,给你煮一杯浓酽的黑咖啡,用烫好的骨磁杯盛好,啜饮着,随心闲聊,这是最温暖的咖啡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