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感悟随笔 |
相似
我们所爱的人总是那么相似,如一个模子雕刻出的,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我钟爱的女作家也都惊人地相似。杜拉斯、陈染,从照片上看,都是短发,热爱小动物,(陈染甚至把猫狗比喻为被剥夺了话语权的同类)。
近来在看杜拉斯的《夏夜晚上十点半》、《广岛之恋》,在杜拉斯身上的确能看到陈染的影子——干脆、利索、直白、勇敢,甚至是心理分析的癖好。书中的那个夏天,多边、复杂而又真实的情愫在马德里炙烈的阳光下挥洒,让人疲惫、心疼。而陈染在《与往事干杯》中,面对那份畸形的轮回恋情则坦白得让人怦然心动、无可奈何。
阅读杜拉斯,仿佛观赏一部伦理电影,大量的细节放大镜头冲击着你的视觉,犀利、到位得让人压抑得喘不过气儿,既过瘾又伤感。她的文字有种魔力,简洁、忧郁带些中性色彩。 喜欢这样的女性作家,不似传统女性作家那样柔美,但又比男性作家要感性,感性得充满逻辑。同样也热爱陈染的深刻,和那经历过沧桑后露出的莞尔一笑……
曾经热爱过的男性作家有美国著名的意识流作家福克纳,与海明威同属“失落的一代”,却并不被广大中国读者熟识。迷恋他的两撇胡须,和那在南方纳克帕法镇的旧事,甚至去北图找他的最新自传,艰难地阅读原文。曾想, 有空的话,一定凭借自己对作者的崇拜之情并运用“信、达、雅”将其2000 年版的生平传记翻译过来, 这个念头在几年前作论文时曾一闪而过。 我一直是个思想大于行动的人,早已忘却了这个想法。 然而, 周末在书店里,竟发现了这本福克纳的中文版传记,心头一热,看来,自己并不是座孤岛,有太多的人和你一样有着共识、共通的情感。
在人群中,自己自幼看上去就形同另类,总被“大部队”排斥着。 实际上,孤独并不可耻,甚至,我并不孤独,如同周末在清华东门外紫光科技园看的艺术展,对现实、人类的反思都传达出共同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