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者 风 范,儒 者 担 当
——关于任金璧先生的点滴记忆
(为新疆中语会纪念文集而作)
白 霞
任金璧先生,语文特级教师,在职时任新疆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退休后曾兼职新疆师范大学语文学科教育硕士生导师和新疆教育出版社、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审读。
任金璧先生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从事语文教育和高考研究,在《读书》《中国教育报》等各类报刊发表文章400余篇,主编并出版高考和中考语文用书9本, 出版专著《语文论稿》和散文随笔集《我在故我思》,2017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高考语文病句详解与突破》广受好评,连续三年,年年重印。先生以其教学业绩和教研成果,得到了语文界同行的公认,成为自治区中学语文的学术带头人之一。经全国中语会和语文报社联合推荐,《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年第2期将他作为本期“封面人物”推出,同期发表了他的自述体文章《与书相伴而行》。
古人云:“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在我看来,说的就是先生这样的长者。他有着中国传统学者的风范。在学术方面,治学严谨,对待学术问题一丝不苟,从不含糊。然而学术之外,先生则是蔼然可亲,宽和友善,总是带着微笑,不时还有些幽默之语。他帮助提携后辈毫无保留,尽心尽力。先生学者风范,儒者担当,让人钦佩敬仰!
佛家戒“痴”,而先生则有不少的“痴”,这些“痴”让他的生命既单纯又可爱┅┅
先生最大的痴迷是书。他坐拥书城,藏书近万册。名胜古迹,美食美景,在先生眼里,都抵不过一间书店。若好书求索不得,先生定会辗转反侧,寤寐思服;若书被借出,便会思之忧之,直到完璧归赵;若书颜受损,更是伤心不已,悔之叹之。先生爱书迷书如此这般!先生陶醉在书的世界,慢酌细品。2011年4月19日第16个世界读书日,《晨报》发表了记者对先生的专访《任金璧藏书有执念:人人都应有一两本辞典》。2014年9月,先生到宝岛旅游,最后一晚他在台北诚品墩南路书店一呆就是数个小时。他发表文章以“与书相伴而行”自况,称其一生是“读书本于性,教书本于业,写书本于心”。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先生无疑是一泓清流,一道别样的风景。
在先生眼中,《蒹葭》中的秋水伊人“是一个充满诗意的人生彼岸,即便暂时还追不上、得不到,但她总是鼓起你理想的风帆,点燃你向往的火焰!”鄢烈山是骏马,周珣女士就是杏花。二人“原本是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杜拉斯就是“我脑海中那朵妖艳、凄丽却又绝美的花,却从未凋谢过。”先生与时俱进,在网络阅读盛行的时代,他将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比作“步行和乘车”,“真正懂得阅读的人,他会在电子阅读和传统阅读之间正确取舍,懂得交互使用“网络”与“书”,既走路又坐车,最终成为阅读的真正大赢家”。先生之于书,书之于先生,就像伯牙与钟子期,不仅有高山流水之乐,更有灵魂契合之妙。
先生第二痴是痴迷于教书育人。在长达30余年的教育生涯中,先生不仅传道授业,更重视育人。他说:知识教得再多,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构筑起高尚、坚定的人格信念,学生则会受用一辈子。他给学生讲鲁迅、讲爱因斯坦、讲居里夫人、讲霍金;他剖析人性的善恶,他说:社会的黑暗缘自于人性的黑暗;改造社会要从改造人性做起。新疆实验中学2003届高三5班的同学钱金戈、方峥等人高中三年私下编了一本“任金璧语录”在同学当中流传。考入清华大学的刘子园、王博给先生写信说:“从您身上我们汲取的不仅是您传授的语文知识,不仅是您幽默生动的语言风格,更重要的是您清高无私的人格魅力。”2005届高三5班的同学则称他为“人生的导师”,同学们在毕业时致信先生:“您总说有人不要听您的话,但我们都从中受益;您总担心我们缺少积累,但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实践着您的方法。您广博的知识令我们惊奇,您的哲思睿智让我们佩服,您对我们的教诲我们记下了。我们这群莽撞而充满憧憬的少年,从您的身上得到的太多太多:您说的话,将成为我们牢记一生的警句;您的书(指散文随笔集《我在故我思》),将是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
他长期担任两个班的课,还有班主任和教研组长,满工作量、超工作量负荷运行。班主任更是一当就是23年,直到1996年他50岁以后才卸任。他总是说:我只是顾问,是助手,学生才是主人。他把民主、平等、自由的精神传输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享受到精神独立的愉悦。1996年高三第二学期,先生心脏病发作,医生要他住院治疗,他却吃着药,背着活动心电仪上课。2004年冬天,又是高三了,他感冒发烧长达一个多月,只休息一星期,就带病上班了,上课时咳嗽得厉害,学生急忙上去给他拍脊背,掏出自己的药给他吃,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他总是利用午休或傍晚的时间去做治疗。难怪学生崔磊要称赞他是“松梅风骨,久直恒青”!教育是塑造人灵魂的事业,先生凭借着自己全身心的付出、高尚的人格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了他们人生路途中的精神导师。
先生第三痴是痴迷于教学教研。教学和教研,是一个成功教师的双翼。他经常说:只教不研显得贫;只研不教,显得空。他追求的是两手都要过硬。在教学教研上,先生不泥古,勇于创新。在理论创新方面,他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发表的《对自己民族的语言负责》、在《中国教育教学研究》2003年第9期发表的《语文是干什么的工具》以及《语言:我们必须守住的根》等论文,挑战传统观点,提出语文新概念,即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更是思维和文化传播的工具;语文不仅是工具,更是人自身的一部分,语文能力是人生命力的一部分的新观点,为语文教育改革提供了基础性的科学理论依据,在语文界产生较大反响。其次,他在《教师的人格形象》(1997年6月7日《新疆教育报》)中首次提出了“人格形象”这一新概念,此后论述“人格形象”的文章连续不断。他还在2004年11月6日《新疆教育报》上发表的《文化选择与民族精神》中提出了“文化选择”这一概念,并且将它和民族精神联系起来论述,产生较大大反响,报纸编辑部接到许多读者的电话,他们纷纷要求和作者座谈。此外,他率先以“成长的感觉”为题让学生作文,其中有两篇优秀作文在1997年第8期天津《作文通讯》上发表,此后以“成长”为主题的小说、影视作品层出不穷。
在教学领域,他更是提升理念,改进方法,锐意革新,力求探索出一条新路。首先,阅读教学,他锐意革新,改变传统的从局部(字、词、句)到整体(主题、结构等)的方法,实行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明显提高了阅读效率,并在乌市、昌吉、阿勒泰等地区推广,在《语文报》发表《阅读,心灵的征服》等两篇文章,并获全国阅读论文大赛三等奖。其次,作文教学,他变传统的文体训练为以思维训练为主导的写作训练,由于抓住了主要矛盾,学生作文进步很快。不到三年,学生作文发表20余篇,在全国中华圣陶杯等各类作文大赛中他的学生和他本人连续10余人次获奖。
他的语文命题研究,尤其是阅读命题,在自治区乃至全国处于较为领先地位。1998年、1999年连续两年担任自治区语文会考命题组组长;连续6年应邀为全国广有影响的广州《语文月刊》、连续10年为郑州《中学生阅读》(高中版)命题多达50余篇,因而他当选为全国阅读研究中心理事。2001年他应自治区招生办约请为全国语文高考命题两套,2002年应邀为中国教育报和广州《语文月刊》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各一套。2005年应邀为《中学生阅读》(高中版)命高考语文测试题一套。
他出版了专著《语文论稿》,以提升教育理念、研究语文高考为宗旨,对语文教育进行了深度思考,提出语文新概念,并对语文高考进行了条分缕析的研究,既具理论创新意义又兼具实用价值。
他主编并出版了高考中考语文用书9本,他的散文随笔集《我在故我思》更是受到广泛好评。这本散文随笔集,成为许多人的精神家园,灵魂的栖息地。自治区生态保护厅有一位胡姓驾驶员读完了全书,再三邀请先生一起坐一坐,聊一聊。八中一位高三女生因为读了《我在故我思》,找上门来请求先生辅导语文。本校曹湘江老师班上的四五个女生,高考结束找到先生的家,喜形于色,说考前她们捧读《我在故我思》,让她们高考作文大获全胜。四十一中语文教师何亚军在博文里写道——
“几天前收到一封学生的来信,信中说‘好书是种子,不知何时就会在某个人的心里,在某一个角落茁壮成长,静默却充满希望……’看到这,不禁想起高三和同学们一起读书的时光……”
“高考越来越近,已经到了‘火拼’的阶段,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我仍旧让学生读书。我给他们介绍任金璧老师的《凝目枯树》、《心仪白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爱。他在信中写道:‘高三时,我每天读两遍《凝目枯树》,直到现在都能背下来。我想,我是注定要接受这份火光的照耀……’我记得他曾说过,每天去学校的路上,他都是边骑车边默诵《凝目枯树》,他‘借此文照亮高三茫茫黑夜’。我想,当初他看到这篇文章,一定是无比的振奋,好文章可以提升人的精神精境界,在高三学习的艰苦阶段,还有什么比灵魂被点亮更让人快乐的事情呢?”
新疆经济报记者陈超读完先生的《我在故我思》后的评论,具有总结性:“不管在大漠关山的新疆多少年,在心里他总会为自己营造一个碧海青天、清新旷远的世界,在人与自然之间、在历史与现实里游弋穿梭,让人觉得他一生都在那儿:揽月抒怀,思接千古。”
作为一个语文人,先生毕其一生,希望汉语能够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品位和尊严,而这种品位和尊严,在他看来,就在于汉语的纯粹与美丽。所以,守望汉语的纯粹与美丽,就成了他执着一生的信念。可喜的是,在过了“不逾矩”之年以后,先生完成并出版了《高考语文病句详解与突破》,终于将这一执念付诸实践。
“自渡渡他,自觉觉他”,先生终其一生的精神追求,就是为文明播火,为社会造福。先生曾多年受命为新师大语文“国培班”授课,他以自己为例,以自己发表过的作品为例,言传身教,听课的教师如沐春风,他的散文《心仪白桦》,随笔《永远的孔子》,深得人心,广受推崇。
先生甘为人梯,托举他人。他长期为青年教师解疑答难,先后培养了单桂青(2000年荣获全国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等奖)、陈慧芳(200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蒋颖萍、彭季、刘健等优秀青年教师,使之成为教学骨干或教学新秀。在新师大兼职其间还参与培养了十一位研究生。
先生还曾与钱理群、温儒敏等大师人物“同框”说语论文,指导高考。他的足迹遍布天山南北,先后应邀到乌鲁木齐、昌吉、克拉玛依、石河子、马兰、和静、吐鲁番等地做语文高考专题报告。
“桑榆非晚,为霞满天”。先生虽退休但奉献的脚步从未停滞。退休后,先是四中邀请他去指导教研,后有受邀参与人教社编写教材。接着,受邀兼任新师大硕士研究生导师,论文指导、评审、答辩,忙个没完。先生还曾应邀赴青河县采访民族团结模范阿比包夫妇,为其撰写报告文学。2008年自治区10位民族团结模范到全国各地巡回演讲,有近半的演讲稿都是由先生撰写的。
先生在散文《心巢》中说:“生命还在继续,心儿注定还要跋涉。”先生在学术之路上不懈地跋涉,犹如一棵参天大树,根深深地扎向地下,干枝则伸向苍穹,与虹霓流岚相呼应;先生在教育的路上不懈地跋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桃李成林,花开九州大地;先生在思想的山道上不辞辛劳,将独立饱满的思想之种,撒播在我们的心田,长成了麦浪,让我们心田阵阵激荡。
秋深风无语。先生已经过了“不逾矩”之年,用他的话说,就是生命进入了晚秋季节。但先生的心时刻关注教育、关注社会、关注国家。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先生用他的行动做出了自己的诠释:生命的充实与丰盈,不在于广厦万间、钱粮万贯,而在于传授知识,深耕文化的价值与力量,为文明播火。
白霞:学者风范,儒者担当
学 者 风 范,儒 者 担 当
——关于任金璧先生的点滴记忆
(为新疆中语会纪念文集而作)
白 霞
任金璧先生,语文特级教师,在职时任新疆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退休后曾兼职新疆师范大学语文学科教育硕士生导师和新疆教育出版社、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审读。
任金璧先生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从事语文教育和高考研究,在《读书》《中国教育报》等各类报刊发表文章400余篇,主编并出版高考和中考语文用书9本, 出版专著《语文论稿》和散文随笔集《我在故我思》,2017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高考语文病句详解与突破》广受好评,连续三年,年年重印。先生以其教学业绩和教研成果,得到了语文界同行的公认,成为自治区中学语文的学术带头人之一。经全国中语会和语文报社联合推荐,《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年第2期将他作为本期“封面人物”推出,同期发表了他的自述体文章《与书相伴而行》。
古人云:“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在我看来,说的就是先生这样的长者。他有着中国传统学者的风范。在学术方面,治学严谨,对待学术问题一丝不苟,从不含糊。然而学术之外,先生则是蔼然可亲,宽和友善,总是带着微笑,不时还有些幽默之语。他帮助提携后辈毫无保留,尽心尽力。先生学者风范,儒者担当,让人钦佩敬仰!
佛家戒“痴”,而先生则有不少的“痴”,这些“痴”让他的生命既单纯又可爱┅┅
先生最大的痴迷是书。他坐拥书城,藏书近万册。名胜古迹,美食美景,在先生眼里,都抵不过一间书店。若好书求索不得,先生定会辗转反侧,寤寐思服;若书被借出,便会思之忧之,直到完璧归赵;若书颜受损,更是伤心不已,悔之叹之。先生爱书迷书如此这般!先生陶醉在书的世界,慢酌细品。2011年4月19日第16个世界读书日,《晨报》发表了记者对先生的专访《任金璧藏书有执念:人人都应有一两本辞典》。2014年9月,先生到宝岛旅游,最后一晚他在台北诚品墩南路书店一呆就是数个小时。他发表文章以“与书相伴而行”自况,称其一生是“读书本于性,教书本于业,写书本于心”。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先生无疑是一泓清流,一道别样的风景。
在先生眼中,《蒹葭》中的秋水伊人“是一个充满诗意的人生彼岸,即便暂时还追不上、得不到,但她总是鼓起你理想的风帆,点燃你向往的火焰!”鄢烈山是骏马,周珣女士就是杏花。二人“原本是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杜拉斯就是“我脑海中那朵妖艳、凄丽却又绝美的花,却从未凋谢过。”先生与时俱进,在网络阅读盛行的时代,他将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比作“步行和乘车”,“真正懂得阅读的人,他会在电子阅读和传统阅读之间正确取舍,懂得交互使用“网络”与“书”,既走路又坐车,最终成为阅读的真正大赢家”。先生之于书,书之于先生,就像伯牙与钟子期,不仅有高山流水之乐,更有灵魂契合之妙。
先生第二痴是痴迷于教书育人。在长达30余年的教育生涯中,先生不仅传道授业,更重视育人。他说:知识教得再多,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构筑起高尚、坚定的人格信念,学生则会受用一辈子。他给学生讲鲁迅、讲爱因斯坦、讲居里夫人、讲霍金;他剖析人性的善恶,他说:社会的黑暗缘自于人性的黑暗;改造社会要从改造人性做起。新疆实验中学2003届高三5班的同学钱金戈、方峥等人高中三年私下编了一本“任金璧语录”在同学当中流传。考入清华大学的刘子园、王博给先生写信说:“从您身上我们汲取的不仅是您传授的语文知识,不仅是您幽默生动的语言风格,更重要的是您清高无私的人格魅力。”2005届高三5班的同学则称他为“人生的导师”,同学们在毕业时致信先生:“您总说有人不要听您的话,但我们都从中受益;您总担心我们缺少积累,但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实践着您的方法。您广博的知识令我们惊奇,您的哲思睿智让我们佩服,您对我们的教诲我们记下了。我们这群莽撞而充满憧憬的少年,从您的身上得到的太多太多:您说的话,将成为我们牢记一生的警句;您的书(指散文随笔集《我在故我思》),将是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
他长期担任两个班的课,还有班主任和教研组长,满工作量、超工作量负荷运行。班主任更是一当就是23年,直到1996年他50岁以后才卸任。他总是说:我只是顾问,是助手,学生才是主人。他把民主、平等、自由的精神传输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享受到精神独立的愉悦。1996年高三第二学期,先生心脏病发作,医生要他住院治疗,他却吃着药,背着活动心电仪上课。2004年冬天,又是高三了,他感冒发烧长达一个多月,只休息一星期,就带病上班了,上课时咳嗽得厉害,学生急忙上去给他拍脊背,掏出自己的药给他吃,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他总是利用午休或傍晚的时间去做治疗。难怪学生崔磊要称赞他是“松梅风骨,久直恒青”!教育是塑造人灵魂的事业,先生凭借着自己全身心的付出、高尚的人格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了他们人生路途中的精神导师。
先生第三痴是痴迷于教学教研。教学和教研,是一个成功教师的双翼。他经常说:只教不研显得贫;只研不教,显得空。他追求的是两手都要过硬。在教学教研上,先生不泥古,勇于创新。在理论创新方面,他在《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发表的《对自己民族的语言负责》、在《中国教育教学研究》2003年第9期发表的《语文是干什么的工具》以及《语言:我们必须守住的根》等论文,挑战传统观点,提出语文新概念,即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更是思维和文化传播的工具;语文不仅是工具,更是人自身的一部分,语文能力是人生命力的一部分的新观点,为语文教育改革提供了基础性的科学理论依据,在语文界产生较大反响。其次,他在《教师的人格形象》(1997年6月7日《新疆教育报》)中首次提出了“人格形象”这一新概念,此后论述“人格形象”的文章连续不断。他还在2004年11月6日《新疆教育报》上发表的《文化选择与民族精神》中提出了“文化选择”这一概念,并且将它和民族精神联系起来论述,产生较大大反响,报纸编辑部接到许多读者的电话,他们纷纷要求和作者座谈。此外,他率先以“成长的感觉”为题让学生作文,其中有两篇优秀作文在1997年第8期天津《作文通讯》上发表,此后以“成长”为主题的小说、影视作品层出不穷。
在教学领域,他更是提升理念,改进方法,锐意革新,力求探索出一条新路。首先,阅读教学,他锐意革新,改变传统的从局部(字、词、句)到整体(主题、结构等)的方法,实行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明显提高了阅读效率,并在乌市、昌吉、阿勒泰等地区推广,在《语文报》发表《阅读,心灵的征服》等两篇文章,并获全国阅读论文大赛三等奖。其次,作文教学,他变传统的文体训练为以思维训练为主导的写作训练,由于抓住了主要矛盾,学生作文进步很快。不到三年,学生作文发表20余篇,在全国中华圣陶杯等各类作文大赛中他的学生和他本人连续10余人次获奖。
他的语文命题研究,尤其是阅读命题,在自治区乃至全国处于较为领先地位。1998年、1999年连续两年担任自治区语文会考命题组组长;连续6年应邀为全国广有影响的广州《语文月刊》、连续10年为郑州《中学生阅读》(高中版)命题多达50余篇,因而他当选为全国阅读研究中心理事。2001年他应自治区招生办约请为全国语文高考命题两套,2002年应邀为中国教育报和广州《语文月刊》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各一套。2005年应邀为《中学生阅读》(高中版)命高考语文测试题一套。
他出版了专著《语文论稿》,以提升教育理念、研究语文高考为宗旨,对语文教育进行了深度思考,提出语文新概念,并对语文高考进行了条分缕析的研究,既具理论创新意义又兼具实用价值。
他主编并出版了高考中考语文用书9本,他的散文随笔集《我在故我思》更是受到广泛好评。这本散文随笔集,成为许多人的精神家园,灵魂的栖息地。自治区生态保护厅有一位胡姓驾驶员读完了全书,再三邀请先生一起坐一坐,聊一聊。八中一位高三女生因为读了《我在故我思》,找上门来请求先生辅导语文。本校曹湘江老师班上的四五个女生,高考结束找到先生的家,喜形于色,说考前她们捧读《我在故我思》,让她们高考作文大获全胜。四十一中语文教师何亚军在博文里写道——
“几天前收到一封学生的来信,信中说‘好书是种子,不知何时就会在某个人的心里,在某一个角落茁壮成长,静默却充满希望……’看到这,不禁想起高三和同学们一起读书的时光……”
“高考越来越近,已经到了‘火拼’的阶段,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我仍旧让学生读书。我给他们介绍任金璧老师的《凝目枯树》、《心仪白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爱。他在信中写道:‘高三时,我每天读两遍《凝目枯树》,直到现在都能背下来。我想,我是注定要接受这份火光的照耀……’我记得他曾说过,每天去学校的路上,他都是边骑车边默诵《凝目枯树》,他‘借此文照亮高三茫茫黑夜’。我想,当初他看到这篇文章,一定是无比的振奋,好文章可以提升人的精神精境界,在高三学习的艰苦阶段,还有什么比灵魂被点亮更让人快乐的事情呢?”
新疆经济报记者陈超读完先生的《我在故我思》后的评论,具有总结性:“不管在大漠关山的新疆多少年,在心里他总会为自己营造一个碧海青天、清新旷远的世界,在人与自然之间、在历史与现实里游弋穿梭,让人觉得他一生都在那儿:揽月抒怀,思接千古。”
作为一个语文人,先生毕其一生,希望汉语能够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品位和尊严,而这种品位和尊严,在他看来,就在于汉语的纯粹与美丽。所以,守望汉语的纯粹与美丽,就成了他执着一生的信念。可喜的是,在过了“不逾矩”之年以后,先生完成并出版了《高考语文病句详解与突破》,终于将这一执念付诸实践。
“自渡渡他,自觉觉他”,先生终其一生的精神追求,就是为文明播火,为社会造福。先生曾多年受命为新师大语文“国培班”授课,他以自己为例,以自己发表过的作品为例,言传身教,听课的教师如沐春风,他的散文《心仪白桦》,随笔《永远的孔子》,深得人心,广受推崇。
先生甘为人梯,托举他人。他长期为青年教师解疑答难,先后培养了单桂青(2000年荣获全国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等奖)、陈慧芳(200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蒋颖萍、彭季、刘健等优秀青年教师,使之成为教学骨干或教学新秀。在新师大兼职其间还参与培养了十一位研究生。
先生还曾与钱理群、温儒敏等大师人物“同框”说语论文,指导高考。他的足迹遍布天山南北,先后应邀到乌鲁木齐、昌吉、克拉玛依、石河子、马兰、和静、吐鲁番等地做语文高考专题报告。
“桑榆非晚,为霞满天”。先生虽退休但奉献的脚步从未停滞。退休后,先是四中邀请他去指导教研,后有受邀参与人教社编写教材。接着,受邀兼任新师大硕士研究生导师,论文指导、评审、答辩,忙个没完。先生还曾应邀赴青河县采访民族团结模范阿比包夫妇,为其撰写报告文学。2008年自治区10位民族团结模范到全国各地巡回演讲,有近半的演讲稿都是由先生撰写的。
先生在散文《心巢》中说:“生命还在继续,心儿注定还要跋涉。”先生在学术之路上不懈地跋涉,犹如一棵参天大树,根深深地扎向地下,干枝则伸向苍穹,与虹霓流岚相呼应;先生在教育的路上不懈地跋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桃李成林,花开九州大地;先生在思想的山道上不辞辛劳,将独立饱满的思想之种,撒播在我们的心田,长成了麦浪,让我们心田阵阵激荡。
秋深风无语。先生已经过了“不逾矩”之年,用他的话说,就是生命进入了晚秋季节。但先生的心时刻关注教育、关注社会、关注国家。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先生用他的行动做出了自己的诠释:生命的充实与丰盈,不在于广厦万间、钱粮万贯,而在于传授知识,深耕文化的价值与力量,为文明播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