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金璧《我看金庸,我看武侠》
(2022-03-16 22:28:10)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我看金庸,我看武侠
原载于2001年9月26日
原以为金庸热武侠热,“热”一阵也就过去了,毕竟是多元时代,文化也一样,各领风骚三五年,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它到底不是也不会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可是,我小看了金庸,小看了武侠。这些年,金庸掀起的“江湖战火”熊熊不熄,那些快意恩仇的豪杰侠女纷纷从书里乾坤杀上荧屏世界。央视《笑傲江湖》播出后,尽管恶评如潮,但心有不甘的拜“金”者又把金庸小说推上大雅之堂,选入初中语文教材,准备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再笑傲一回。(7月15日《金陵晚报》)如果此事不虚,我倒真要为孩子们为国人捏一把汗了。
关注国文命运,改革语文教育,让学生置身于一种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精神陶冶,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这不仅是语文界的责任,也是每一个有良知者的责任。金庸的武侠小说能向孩子们提供什么呢?谁都知道,金庸一本又一本的小说,题材全是武侠;金庸从武侠题材中写出了什么呢?谁都知道,是武侠精神。那么,我们就来剥开金庸的武侠和武侠精神看一看。
武侠和武侠精神,其他民族也有,但要数武侠和武侠精神之最当属中国,恐怕不会有多少异议。为什么武侠和武侠精神会在中国大行其道呢?一句话,这是社会运行长期失律失范失序的结果。人们的生存生活,本应依靠社会运行的规范化和有序化加以保障,人们一旦从法律等方面得不到这种保障,就只好把希望寄托于个人的抗争和义士的扶助,用以对抗社会无序化给人的危害。社会的黑暗和悲哀,使武侠和武侠精神成了在苦难中挣扎的人们的一线曙光。千百年来,越是武侠和武侠精神大行其道的社会,越是黑暗和悲哀至极的社会。可惜,金庸对这一本质和规律却不去触摸,永远是见面就打,除了情节和厮杀的刺激感,看不出有多少内容是超越封建社会的。
武侠,说到底是游民;武侠精神,本质上是游民精神。他们在行侠仗义的同时,又特别能制造等级制,而且内部充满了血腥味。这种等级制,实际上是在野的君主制,而且,什么为正,什么为义,并不以全社会利益为标准,而是反映了个人尤其是门派首领的意志。尽管这种游民精神也是邪恶逼出来的,但又制造着邪恶,用血泊来制止血泊,用白骨来清除白骨,并且充当改朝换代的力量,作用于治乱相循的历史。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开国帝王都是用游民精神夺取天下的,把当初在野的等级制过渡为君主制,进行压榨剥削,再逼出大批游民来,让人们在无助中去追求武侠精神,而社会还是永久的黑暗和悲哀。可是,金庸竟从游民文化中寻找精神资源,他找出的救世良方就是仗义行侠!
我并不怀疑金庸的善良动机。他的脸向着前方,希望社会进步,但眼睛却盯着遥远的中世纪,想从那里寻找精神武器和社会方向。那么,到底战胜封建社会及其邪恶的利器是什么?我想,不应该是武侠精神,而是科学,是民主,是法治!
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学,精彩华章数不胜数,能够打好学生语文修养和人文精神底子的东西太多了,拜“金”者却用金庸的“侠文化”来填充语文这一人文教育重地,他们真的以为自己送给孩子们的是中国文化的最佳果实?不错,金庸小说的确在逐步被官方和主流文学承认,但这并不等于说它就是主流文学,就是主流文学的代表,当然,我也不认为只有主流文学的代表才能入选教材,但至少也应是优秀之作。且不说金庸小说不是历史小说,不能提供知识,就其通俗性言也缺乏文学审美特征,而且冗长的情节也不符合文学范本的要求,这些都不能与鲁迅巴金沈从文等大师的作品相比。金庸武侠小说也不可能对开发人的潜能和培养创新思维起任何的辅助作用,相反,它的江湖义气和因果报应思想误导着学生,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只会使学生陷入充满暴力意识的空幻世界中,甚至产生错觉,以为大侠飞来飞去,一阵狂打,就能打退“飞毛腿”、“爱国者”导弹,以此“拯救”世界。显然,这对一代中学生的成长毫无裨益。
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鸳鸯蝴蝶派小说以娱乐消遣为号召,实则引导人们背离现实,消遣时光,软化意志,与“五四”新人文精神主导下的“为人生”的新文学抗衡,为旧文化续命;今天的金庸武侠小说(还包括琼瑶言情小说),正是它的余脉,它所倡导的武侠精神,满足的是弱势群体的求助幻想,这和被马克思称为“精神鸦片”的宗教具有“无情世界的虚幻的精神抚慰”作用,有着内在的一致,同要求“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新人文精神背道而驰,不但不能帮助人们建立立足现实、崇尚法治的现代理念,而且只会拖思想解放和群众觉醒的后腿。
走向物质文明,靠的是科技发展;走向政治文明,靠的是法制建设;走向精神文明,靠的是道德养成。武侠精神背离现代意识,现代语文教育应该理直气壮地拒绝金庸,拒绝武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