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长效机制,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2014-07-21 10:39:39)
标签:
股票 |
民进中央
尊敬的俞主席,
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员:
民进中央长期关注南水北调工作。2014年,民进中央调研组专程赴河南南阳等地,实地考察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情况,同时委托民进湖北省委会和陕西省委会对湖北、陕西境内情况进行了详细调研,并组织专家进行了专门研讨。
我们认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汇水区水质情况尚好,但水源区仍然存在部分干支流断面水质远未达标、城镇污水和垃圾污染以及农业面源污染依然严重、库区重大水污染存在隐患等问题,水质保护形势还很严峻。同时,水源地的移民问题与工程后续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
这里,我代表民进中央提三点建议:
一是从长远来看,要确保水质,必须按照流域管理的思路,从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入手,从国家层面构建保障中线供水安全的长效机制。
高层协调对于保障中线工程水质至关重要。中线工程不但涉及水利部、环保部、南水北调办等多个部委,也涉及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十堰、安康、商洛、汉中、南阳市政府以及各地市人民政府的水利、环保、农业、林业、发改、建设、水土等众多部门。对于这种复杂利益关系的有效解决途径是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真正实现一龙治水,构建中线水质保障的长效机制。
目前实行的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与水源区三省五市共同参与、每两年召开一次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联席会议,要完成通水后长期确保水量水质以及工程后期维护的重任,相当于“小马拉大车”,既跑不快,也影响效率。
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副总理牵头,水利部负责联系,会同环保部、南水北调办、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以及陕西、湖
二是要真正实现“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必须建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补偿长效机制。丹江口库区周边多为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水源区40个区县中有26个国家级贫困县,地方政府普遍面临着脱贫致富、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库区群众为确保“一江清水”作出了很大贡献,失去了很多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而这种发展机遇的丧失,也给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困难,由于缺乏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政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开展植树造林、水土保持、面源污染治理、污染企业关闭等工作,从而有效保护水源区水质。
近年来,国家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实施了一些补偿性的政策措施,进行了有效探索和实践。但是,尚未建立起系统的生态补偿制度,缺乏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生态补偿模式和方式仍需进一步完善。由于财政困难,水土保持和河流治理等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得不到落实,影响了水源区水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的进度和效益。而且水源区补偿大多以规划、项目和工程的一次性方式组织实施,缺乏长期稳定的补偿资金和机制。二是补偿标准仍需进一步合理确定。当前补偿标准与农民的投入和工程实际投入差距较大,难以弥补保护者的损失。三是补偿资金使用监督管理需进一步加强。四是国家层面的生态补偿框架需进一步完善。如丹江口库区网箱养鱼曾经是国家支持淅川大力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库区1、2万群众致富的主要渠道。为确保水库水质安全,要求在通水前将库区网箱全部取缔到位。据统计,淅川境内共有网箱41729个,如果全部取缔,共需补偿资金5.88亿元。在国家没有明确的取缔网箱养鱼政策资金扶持的情况下,淅川县政府协调水产局先期从银行贷款1亿元,对养殖户实行了“以奖代补”,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如何偿还这笔钱,如何给渔民补偿到位,依然是一个没有解决的大问题。
为此,我们建议尽快建立包括财政转移支付、建立专项资金、政策补偿、技术补偿等以政府为主的补偿方式。建立由相关利益方参与的生态补偿协商机制,相对稳定的生态补偿资金渠道和扶持政策,生态补偿绩效考核、评估与反馈机制,以及生态补偿监督机制。
三是高度重视、妥善处理移民问题。移民作为世界性难题,其难度不言而喻。日本一位官员曾经在参观中国南水北调移民工程时称,他们修建一个用于灌溉的水利项目,为了搬迁260户,前后用了
我们在考察中看到,为了中线工程建设,为了一库清水早送北方,库区移民含泪舍弃了赖以养家的果园,忍痛卖掉了藉以糊口的渔船,亲手拆除了用以谋生的厂房,可以说是“为了国家舍小家”,作出了重大牺牲。政府有义务也有责任保障他们的生活安康。
不管是解决移民问题,还是环库周线上留置人口问题,我们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不是光大量的资金投入就能解决问题,不是光给点钱、盖个房子、补点耕地就能一劳永逸,库区移民群众“搬得出”只是迈出了第一步,真正“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是一个长期过程,最
此外,
尊敬的俞主席,
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员:
民进中央长期关注南水北调工作。2014年,民进中央调研组专程赴河南南阳等地,实地考察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情况,同时委托民进湖北省委会和陕西省委会对湖北、陕西境内情况进行了详细调研,并组织专家进行了专门研讨。
我们认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汇水区水质情况尚好,但水源区仍然存在部分干支流断面水质远未达标、城镇污水和垃圾污染以及农业面源污染依然严重、库区重大水污染存在隐患等问题,水质保护形势还很严峻。同时,水源地的移民问题与工程后续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
这里,我代表民进中央提三点建议:
一是从长远来看,要确保水质,必须按照流域管理的思路,从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入手,从国家层面构建保障中线供水安全的长效机制。
高层协调对于保障中线工程水质至关重要。中线工程不但涉及水利部、环保部、南水北调办等多个部委,也涉及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十堰、安康、商洛、汉中、南阳市政府以及各地市人民政府的水利、环保、农业、林业、发改、建设、水土等众多部门。对于这种复杂利益关系的有效解决途径是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真正实现一龙治水,构建中线水质保障的长效机制。
目前实行的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与水源区三省五市共同参与、每两年召开一次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联席会议,要完成通水后长期确保水量水质以及工程后期维护的重任,相当于“小马拉大车”,既跑不快,也影响效率。
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副总理牵头,水利部负责联系,会同环保部、南水北调办、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以及陕西、湖
二是要真正实现“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必须建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补偿长效机制。丹江口库区周边多为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水源区40个区县中有26个国家级贫困县,地方政府普遍面临着脱贫致富、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库区群众为确保“一江清水”作出了很大贡献,失去了很多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而这种发展机遇的丧失,也给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困难,由于缺乏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政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开展植树造林、水土保持、面源污染治理、污染企业关闭等工作,从而有效保护水源区水质。
近年来,国家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实施了一些补偿性的政策措施,进行了有效探索和实践。但是,尚未建立起系统的生态补偿制度,缺乏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生态补偿模式和方式仍需进一步完善。由于财政困难,水土保持和河流治理等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得不到落实,影响了水源区水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的进度和效益。而且水源区补偿大多以规划、项目和工程的一次性方式组织实施,缺乏长期稳定的补偿资金和机制。二是补偿标准仍需进一步合理确定。当前补偿标准与农民的投入和工程实际投入差距较大,难以弥补保护者的损失。三是补偿资金使用监督管理需进一步加强。四是国家层面的生态补偿框架需进一步完善。如丹江口库区网箱养鱼曾经是国家支持淅川大力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库区1、2万群众致富的主要渠道。为确保水库水质安全,要求在通水前将库区网箱全部取缔到位。据统计,淅川境内共有网箱41729个,如果全部取缔,共需补偿资金5.88亿元。在国家没有明确的取缔网箱养鱼政策资金扶持的情况下,淅川县政府协调水产局先期从银行贷款1亿元,对养殖户实行了“以奖代补”,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如何偿还这笔钱,如何给渔民补偿到位,依然是一个没有解决的大问题。
为此,我们建议尽快建立包括财政转移支付、建立专项资金、政策补偿、技术补偿等以政府为主的补偿方式。建立由相关利益方参与的生态补偿协商机制,相对稳定的生态补偿资金渠道和扶持政策,生态补偿绩效考核、评估与反馈机制,以及生态补偿监督机制。
三是高度重视、妥善处理移民问题。移民作为世界性难题,其难度不言而喻。日本一位官员曾经在参观中国南水北调移民工程时称,他们修建一个用于灌溉的水利项目,为了搬迁260户,前后用了
我们在考察中看到,为了中线工程建设,为了一库清水早送北方,库区移民含泪舍弃了赖以养家的果园,忍痛卖掉了藉以糊口的渔船,亲手拆除了用以谋生的厂房,可以说是“为了国家舍小家”,作出了重大牺牲。政府有义务也有责任保障他们的生活安康。
不管是解决移民问题,还是环库周线上留置人口问题,我们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不是光大量的资金投入就能解决问题,不是光给点钱、盖个房子、补点耕地就能一劳永逸,库区移民群众“搬得出”只是迈出了第一步,真正“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是一个长期过程,最
此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