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提案
(2014-03-07 13:54:48)
标签:
教育 |
案由:
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已经成为拉动我国发生巨大变迁的三架马车,城镇化将继工业化之后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据中国社科院预测,如果未来中国的城镇化以每年0.8至1.0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推进,到2020年前后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
在这一进程当中,农村教育在规模、形态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村教育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一方面,部分地区实施“农村教育城镇化”运动,大量撤并乡村学校,把重点力量、资金投放在城镇,建设高度集中的教育园区;另一方面“冷漠对待”乡村学校,对尚存的农村学校投入少,对乡村教师关注少,透露出“农村学校消失是早晚的事情”的潜台词。
在这种背景下,城乡教育呈现出“城镇大班化、乡村空校化”的两极分化现象,特别是对农村教育而言,客观上已经造成了投入少导致条件差,继而引发质量低,最终被撤并的循环怪圈。这种非正常撤并,不仅在短期内引发如校车事故等诸多问题,从中长期来看,也形成了城乡教育新的不均衡。
本案建议:
一、需要继续把农村教育置于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不错位、不动摇。对于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要实施政策再倾斜。国家要出台硬性规定和农村学校办学标准,补齐其中诸多薄弱的“短板”,防止城乡差别再扩大。在实施城乡统筹过程中,要建立和完善各项帮扶农村教育的制度,向郊区、边远民族地区倾斜,向薄弱学校(教学点)倾斜,向农村困难群体子女倾斜,从根本上弥补不同区域、学校和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
二、对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再谋划。要遵循“就近入学”的基本原则,合理规划好农村学校。没有农村教育的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就无从谈起;没有好的农村学校规划,也无法推进一体化发展。探索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区域教育发展新格局,探索城乡互补的新机制,并对已经形成的区域教育规划作出必要调整,突出一体化发展总体思路。
三、切实推进农村地区的教育改革。要把农村学校办成为区域文化中心,打破农村中小学封闭办学的现状,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功能,实施“一校挂两牌,日校办夜校”,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播、体育活动等功能,丰富区域内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部分出现“空校化”的农村校可以强化其教育服务“三农”功能,强化发展涉农职业教育,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四、着力补足农村教师队伍的短板。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倾斜政策,有计划地培养“本土型”、“骨干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并在国家层面调配全国师资,加大培养农村“定向”师范生。同时建立切实可行的区域内城乡教师互动机制,城镇教师要派下去,农村教师要进城来,确保教师流动的效果,可以尝试规定城乡教师流动比例,并对农村教师的编制设置、评奖晋升、工资待遇、工作条件等实施倾斜政策,增加农村教育岗位的吸引力,形成农村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
建议办理部门:教育部、发展与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