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北京十一学校印象(六)

(2010-11-07 15:36:39)
标签:

冯嘉荟

经济学院

北京十一学校

《国富论》

《资本论》

杂谈

分类: 行走新教育

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北京十一学校印象(六)

 

院士风采录

 

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北京十一学校印象(六)

 

 参观的最后一站是校刊编辑部。门外的长条桌上,放着许多本十一中的校刊《瞰十一》。富有创意的刊名,精美的装帧,老道的文字,不亚于一本专业刊物。李校长告诉我,这是一本真正由学生创办的校刊。从总编、副总编、封面设计、排版、美工、摄影、校对发行总监、财务总监和广告总监,完全由学生担任。

 在送我的7月号上,我看到了一篇《院士风采录》的文章,封面人物就是介绍学生的科学院、社科院、经济学院和文学院院长“四巨头”的。李校长介绍道:如果说,少年文学院和科学院的建立还有些学校意志的话,那么,少年社科院和经济学院纯粹是学生意志的产物。也就是说,是他们的强烈需要催生了这两个学院。

 又一次李校长到高二1班听课,恰好与冯嘉荟同学同桌而坐。课间,她很正式地拿出一份关于成立学校少年社会科学院的构想给他。冯嘉荟认为,学校现有的少年科学院和少年文学院不能满足一部分对社会科学感兴趣的同学,他们愿意通过自己的劳动,为这些同学搭建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结果,这份学生提案在校务会上获得全票通过。少年社科院很快正式成立,第一批小院士也正式产生。

 

 

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北京十一学校印象(六)

 

 在冯嘉荟等同学的影响下,一年之后,一个名字叫鄂铭希的初二女生,向校务会递交了一份提案:“关于成立十一学校少年经济学院的构想”。光是这个孩子看的书籍就足以让我们震撼了:《货币战争》、《新帝国主义在中国》、《国富论》、《资本论》等等,并且还有厚厚的一本读后感。鄂铭希说,她身边有一大拨这样的同学,对经济学特别感兴趣,希望学校能够为同学们搭建一个更广阔的有利于经济学研究的平台。

 少年经济学院也很快得到批准,国际部一个专门教授经济学的外籍教师,欣然同意做这些小院士的学术导师。我在校刊上看到了这位院长同学写给同学的文字:“经济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世界的逐渐融合,在和平世界的前提下,军事战略将不再那么风行,取而代之的将是经济学——无硝烟的智慧战争。作为十一学子,我们必须拥有与世界发展同步的眼光,比世界发展更快的思维,希望通过创建经济学院,让同学们养成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与如何培养选择的能力。

 据说,李校长对这四个学院特别厚爱,他们的院刊,第一位读者,往往也是李校长,他甚至愿意为这些学院的院士们,今后能否成为真正的院士,与人们赌一把。我相信,赢家一定是李校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