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独涉者的歌”——春天的约会2010之十一
(2010-03-15 17:17:11)
标签:
教育 |
分类: 2010两会 |
3月13日,晴
两会期间,每天清晨上网,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看《独涉者的歌——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每日一诗”西方哲理诗系列》专帖。新教育实验的晨颂、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不仅是给儿童的,也是为教师设计的。所以,每天清晨,打开电脑,听着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的院歌“飞得更高”,欣赏着干干、皮鼓、西门小醉等精心选择的诗歌,是我最大的享受。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这是多么美妙的生活!
今天读的是尼采的《最孤寂者》:
现在,当白天厌倦了白天,
当一切欲望的河流
淙淙的鸣声带给你新的慰藉,
当金织就的天空
对一切疲倦的灵魂说:
“安息吧!”——
你为什么不安息呢,
阴郁的心呵,
什么刺激使你不顾双脚流血地奔逃呢……
你盼望着什么呢?
西门小醉为《独涉者的歌》写了一段精致的结束语。他写道:这是《独涉者的歌》的最后一个音符,一个最孤寂者写下的《最孤寂者》。借它的寒冷、执着、呐喊在两周最后的一个早晨高高响起,以做回音。
独涉者们大多都是最孤寂的人,独涉于岁月和尘俗的河,踉跄而坚定唱着自己的歌。众人之眼中,孤僻怪异,不落寻常。
但历史的卷轴一拉开,他们的身影慢慢放大,逐渐伟岸、卓然。那些曾经不被人理解的,以为呓语的,经历时间的冲洗之后,却是阐述人类存在意义的最真诚、最坦率的声音。
这些语言的深处是灵魂黑洞里的光,一切物质的欲望的在此沉沦,赤裸裸地唯有前行者的足印和灵魂。
我不懂诗歌,甚至也可以说不懂文学。这些诗歌也并非刻意的筛选,整理,只是随意的阅读,勾画出它们,在简单的编辑以后,每一个清晨出现在大家的眼前。
选择它们没有任何可以具体言说的理由。或许只是一个内心的我,在春夜的微寒中渴望听到的一种声音。它们响亮,温暖,打击我的脆弱,让我警醒,让我意识到我为何来,我又将如何用时间的笔讲述我的故事。
点击这些诗歌阅读的你们,是否也同样在断行的节奏里听到这样的声音?当我们走进网师,走进新教育,试图从庸众的生活中走出来,寻找到自己大地的时候,是否和我一样,为这样的文字,这样的语言,这样的人们吸引,聆听他们,慰藉自己。
入到世上来,艰难而孤单,在我们的根源处,永远不会缺少这种渴望存在的声音。
它们蕴藏的力量如一座沉默的火山,要么压抑万年,要么忽然喷发,燃烧自己身体里每一个分子,起一团火,照亮冷落的寂寞的灵魂,醒来便不肯再度安息、沉睡。
那么,惟愿这些诗短暂的停留,在某个早晨或者午后,深夜或者黎明,跳跃在你的眼光里,与你的心灵共舞。用最寒冷的句子,温暖着继续歌唱在大地上的我们。
昨天,我们读的是德国诗人黑塞的《七月的孩子》:
我们,七月里出生的孩子,
喜爱白茉莉花的清香,
我们沿着繁茂的花园游逛,
静静地耽于沉重的梦里.
大红的罂粟花是我们的同胞,
它在麦田里,灼热的墙上,
闪烁着颤巍巍的红光,
然后,它的花瓣被风刮掉.
我们的生涯也要像七月之夜,
背著幻梦,把它的轮舞跳完
热衷于梦想和热烈的收获节,
手拿着麦穗和红罂粟的花环.
西门小醉为这首小诗的诠释是:它是充满着原始力量的诗歌。它在讲述诗人对于生命另一种色彩的意象。
七月,这首诗中象征着我们经历的时间。它是我们的全部。在七月,我们拥有纯真,拥有闲暇以及寂寞,拥有一个又一个沉重的梦。
但这不是生命的本质。生命本该是热烈的,绚烂的奔放的,有着狂热的对于收获的向往和执着。这种力量来自我们的心灵深处,它驱使着我们热切关注着每一个夜晚和白天,关注着梦想和收获。
七月只是瞬间,生命也必然走向死亡。在这个不可逃避的终点到来之前。我们的舞蹈,是将自己的幻梦认真的演绎,如罂粟花一样,曾那样美,闪动着灼热的光,颤巍巍的………………
那么,尽管离开,如被风吹落的花瓣。在生命有过梦想的时间里,我们也曾燃烧,像七月的孩子一样,单纯、狂热。
前天,我们读的是爱尔兰诗人叶芝的《随时间而来的真理》:
虽然枝条很多,根却只有一条;
穿过我青春的所有说谎的日子
我在阳光下抖掉我的枝叶和花朵;
现在我可以枯萎而进入真理。
西门小醉的解释也非常美丽:里尔克告诉我们,一个个人在世上好比园中的一棵棵树,它们的枝叶或许呼应,但根却深深入到土壤之中,沉静而孤单。很多人忘记了根的存在,只在枝叶的喧嚣里度过一生,忽略了体察生命的真实意义。
叶芝的诗中,这种喧嚣是青春的谎言,是那些欲望享受和自我解脱的方式。它们无所不在,诱惑并遮蔽着我们本真的使命——做为人,何以证明自己的存在。
时间的意义因此而来。它胁迫着站在大地上的人们认清自己的处境,认清唯一的真理来自于唯一的根——我们与大地的故事,我们存在的意义和使命。
抖落那些耀眼的花和枝叶吧。让自己忘记阳光,干净的、朴素的走向内心,审问自己为何而来,如何叙述这一场由时间见证的故事。
忘记这些,意味着人可以纯净的面对自我,袒露自己隐藏的过错,躲藏的小。勇敢的修正自己行走的轨迹,一步步向大地深处进发。
真理的面目将在那一刻得以显明,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向死而生”。
再往前一天是英国唯美主义诗人欧内斯特·道生的《这些都不会长久》:
这些都不会长久,哭泣和笑靥,
爱恋,欲望和怨恨。
依我想,这些都将同我们无缘——
当我们走过了那门。
充满酒和玫瑰的日子不会长久,
从一个朦胧的梦中,
我们的路浮现了片刻,
然后又在梦中失去了影踪。
小醉的解读,让我们思考,自己应该有怎样的生命底色:人们因此死亡的恐惧开始意识到生命的危险,意识到美好的往往是容易消逝的。如青春的笑靥,玫瑰和酒以及那些哭泣和哀伤。
他们是生命的一部分,往往存在于我们众多的时间里。但却又手中之沙,水中的月光,最后总是空空。
诗人的敏感以及犹豫使得这些让每个人都曾经叹息过的情绪,在诗行里飘动。生命的不确定是一场梦。恍惚而来,杳然而去的岁月的歌,总是让人叹息。
读这样的诗未免会有一些黯淡。但黯淡也是一种美。它提醒我们今日的存在,今日可以把握的一切。在放弃那些永恒的、固定的真理之后,人的生活方式才可以归属于自己。
但这样一来,我们失去了外在的依靠。没有什么答案是正确的,没有什么家园是可以栖息的。唯一的可以肯定的,可以抵御虚无的是自己的存在。
于是,怎样让这种忧伤、恍惚以及敏感仅仅作为情绪,而不是生命的底色,只有我们自己才可以做出回答。
不再举例了。就这样,我每天与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的老师们一起阅读,一起欣赏,一起思考。这是多么美丽的早晨,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教育在线,点击以下网址: 【《独涉者的歌--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每日一诗”西方哲理诗系列》专帖地址:http://bbs.eduol.cn/2010-3/1/194637966112.html,您有意见与建议,可在此帖中回复,谢谢!】
今天是两会中相对比较轻松的一天,上午9点,小组讨论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年度计划、年度预算的三个决议草案。大家的意见比较一致,一个小时多,讨论就结束了。
下午三点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各项决议草案和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草案表决稿,代表们意见非常一致,同意各项草案和表决稿,十几分钟的时间,会议就完成了各项议程。程序性的工作还是需要“走过场”的。
会议的间隙,把中华书局新出版的两本《月读》看完了。这是中华书局总经理李岩前不久寄来的小书,李岩告诉我,出版这套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广大领导干部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到更多、更有价值的优秀经典,他们组织专家,萃选古今中外经典名篇,按照为政、修身、艺术、口才等专题,汇编成册,一月一本,循序渐进。开本小巧,便于携带。从我读到的两本来看,每本都分“名人用名言”、“官箴辑要”、“资政通鉴”、“出口成章”、“名篇典藏”、“茶余饭后”和“咬文嚼字”等七个部分,名人用名言,是对于名家尤其是领袖人物的演讲、文章中出现的典故、成语等进行分析,举一反三;官箴辑要,是用专题的方式辑录名家的言论,如第一、二辑的主题就分别是“和谐”与“廉政”;资政通鉴,是选择那些如何为官为人的名篇,帮助干部解决人生观、价值观和为官之道的文章;出口成章,是选择著名的讲演录,帮助干部训练卓越口才;名篇典藏,是介绍古今中外的名著,如这两辑就先后介绍了《资治通鉴》、《贞观政要》、《尚书》、《人物志》等著作;茶余饭后,则是帮助领导开阔知识面,如选择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林语堂的《中国书法》、马未都的《景泰蓝名称的由来》等;咬文嚼字,把领导干部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集中起来,一一研究分析,让领导干部今后不犯同样的错误。尽管这两本书的许多篇章过去读过,有的还是多次阅读,但是放在身边随手翻翻,还是“开卷有益”的。
利用今天的会议间隙,还完成了两会期间所有的手记。把前几天的欠账全部补齐了。感觉特别充实而开心。我真正地感觉到了做一个“独涉者”的快乐与安宁。
终于可以在完成手记以后,再看《南京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