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改进现行大学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的建议

(2007-03-12 01:48:00)
提案名称:关于改进现行大学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的建议
 
提案事由:
由于高校扩招之后毕业生的总量急剧增加,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据教育部的统计,200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为145万人,就业率为64.8%(截止6月)、80.0%(截止12月底);2003年毕业生212万人,就业率70%(截止9月初);2004年毕业生280万人,就业率73%(截止9月1日);2005年毕业生338万人,就业率72.6%(截止9月1日)。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工作高度重视,要求高校在教学工作中建立就业导向和市场导向,无疑是必要的。国家对高校的评估,就业率从二级指标上升到一级指标,并进行高校就业率排名。然而,目前的就业率统计和毕业生制度,存在一些明显不科学、不合理之处,影响了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准确认识和教育质量。
1、目前高校的毕业生管理制度,考核7月初毕业生离校时的“签约率”,要求学生在离校前落实工作单位、签定就业协议,是非常不合理的。在市场环境下,择业是一个相当复杂、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像计划时代统一分配那样整齐划一。学生在毕业后花半年至一年时间找工作是很正常的;由于就业环境趋紧,一些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择业期呈延长的趋势。
2、各地和高校以7月份的“签约率”来评价毕业生就业状况,出现了层层施压、提不切实际的高指标的现象,这种做法的后果,不但加大了学生和教师的“就业恐慌”,而且导致了所谓“注水的就业率”,高校普遍存在就业率统计虚假的情况,使这一统计的严肃性大打折扣,并使我们失去了对就业状况的真实认知。
3、对7月签约率”的考核和评价,致使无论本专科生还是研究生,最后一学年忙于赶场参加面试和就业实习,求职成为比求学更重要的目标,毕业实习与论文写作受到严重冲击,极大地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培养质量,干扰了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
 
本案建议:
1、取消对高校每年7月份毕业生“签约率”考核
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05年6月底对16个省份的34所高校的调查,毕业生毕业时真正签约者只有33.7%。但如果以比较宽松的“落实率”来衡量,将已确定单位,等待签约、准备从事自由职业或自主创业、保送研究生、考取研究生、准备出国、申请不就业(包括准备考研)等情况考虑在内,则毕业时的“落实率”可达到74.5%。显然,“落实率”可以更为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就业状况。建议取消7月份“签约率”的考核,而以非强制性的“落实率”指导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
2、以12月底作为就业率统计的时间截点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口径、时点均不够明确和规范,在传播中造成一些误导。2005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教育部公布截止2005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6%(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1. 9%,本科生81. 7%,高职高专生62.1%)。国家人事部2006年3月27日公布,截至2005年12月31日,就业率为87.7%。尽管由于统计方法不一,数据的信度缺乏可比性,但是统计时点移后,就业率会明显增加无疑是事实。事实上,国外大学评价,考核的是“一年后就业率”。将统计时点延后,不仅更为符合实际情况,而且可以提高就业率的数值,避免渲染社会性的恐慌情绪。
建议以每年12月31日为时间截点,进行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即半年后就业率)。条件成熟时,可统计“一年后就业率”。高校毕业生在半年内未找到工作,可进入失业统计,接受就业培训后继续求职,于次年5月底进行就业率统计,六、七月份适时公布以指导下一年度的毕业生就业工作。
3、延长毕业生择业期限,提供毕业生档案管理服务
主管部门和高校对院系、教师施压,片面追求“签约率”的重要原因,是作为计划体制遗留的工作模式,必须在学生离校时派遣学生的人事档案材料。为此不得不“削足适履”,不惜损害教育质量。因此,政府需要转变职能,不是不切实际地向学校、教师施压,而是切切实实地改善对高校毕业生的管理,提供相应的服务。山东、大连等地的做法可以借鉴和推广,即建立可以暂时存放毕业生档案的人才中心,存放期为半年至一年,从而延长毕业生的择业期限,减缓毕业生的择业压力。
4、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的新机制
目前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主要靠学校自报,在科学规范的有效机制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单纯靠高校自报,会出现学校的压力越大、指标越高,数据失真就越严重的情况,从而越背离管理的目的。根本改变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不实的情况,需要建立新的机制,即通过政府组织或委托,依靠统计部门、劳动就业部门和人才市场、社会调查机构等专门机构和中介组织进行相对独立的调查和评价。完备、可靠的信息系统是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中极为缺乏的。建立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新机制,可以成为政府转变职能,利用社会化手段建立信息系统、提供信息服务,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一个尝试。在目前的情况下,可先进行学校自报与独立统计并行的尝试,条件成熟时正式并轨。
 
 
报送部门:教育部、国家统计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