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石现代禅诗13首(附点评)

(2023-11-17 17:59:57)
标签:

文化

现代禅诗

分类: 古石诗歌
此刻,在此处

/古石

你喜欢黄昏时分来到这里
看一只只鸟从远方
飞进清溪河岸这片树林

风  淡淡的  浅浅的
把你轻轻地吹上枝头

此刻,在此处
一切寂静如初
在夕阳的余晖里
你照见自己明亮的影子

   【江晓帆点评】“寂静如初,安之若素,时光如水,总是无言,若你安好,便是晴天。”(摘录)佛说:幸福是感觉,身心皆要健康。无忧、无烦、无灾,无妄。不恼、不躁、洒脱,湖山观雨,月下徜徉……诗人描绘的禅意佛境令人身临其境。其中的黄昏、夕阳、风、鸟、树林、影子等几乎都有象征意义,而“你”还具诗情画意的多义性。

在路上

/古石

一只蚂蚁
在拾级而上

一片落叶
正顺水而下

一个老僧
闭目静坐,行走江湖
耳边,钟声袅袅
宛如一条幽深的小路

   【奥冬点评】拾级而上,人如蚁。顺水而下,叶如人。形静坐,心在江湖,钟声通向何处?

圆满

/古石

树叶开始一片一片
   
       
那些成熟的果子一个一个
也跟着

阳光普照大地
三五只鸟跳跃在
空  空的枝头
发出青翠的鸣叫声

一轮圆月从枝头
缓缓地升上天空

   【正空点评】此诗最显眼的是字依义的象形排列,“飘落了”三个字如同风吹的叶子正在下落,“掉落下来”像四个果子第次垂落,既别致又形象,感念诗人的良苦用心与认真的诗写态度。当然,形似有铺助作用,重要的是主旨立意的突出。
   小诗分别提取叶子,果子,鸟鸣与圆月四个物象为主旨服务。树叶和果子的落下皆是走向“瓜熟蒂落”的圆满。依次推理,鸟儿青翠的鸣叫,如珠如玉,活力四射,生命的饱满是对主题最好的诠释。结尾的一轮圆月毫无疑问是天地万物最“圆满”的标志性符号,它不仅形象圆满,更是人们心中团圆,自足,完美,富有,等人类一切美好的寓意。可以这样说,诗歌的所有美好均是诗人心性之流的外化,是精神内核高度凝固的艺术展现。
   “一轮圆月从枝头/缓缓升上天空”,天地辽阔,万物寂静,美轮美奂的满月于恬淡悠远里冉冉升起,动态之美,犹如影幕特写,极富诗意,令人遐思。若前三个物象是描抹主题的表象,那么诗人心中祈愿天下安宁万家团圆的月亮才直指主旨内核,才是作者饱含慈悲的精神诉求,尤其是在病毒久治不绝,战争祸乱,天灾濒发的当下。


/古石


一只鸟从空中
一掠而过

   【胭脂茉莉点评】《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诗人笔下的“空”,并不是说事物的不存在,而是说“无常”,诗人从“一只鸟/从空中一掠而过”,形象地诠释着万物空性的佛理禅机。
   此诗和泰戈尔在《飞鸟集》里的“天空未留痕迹,鸟儿却已飞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瞬间即永恒,这便是这首小诗所表达的无常之美。
   【魏光武点评】此诗太妙!
   四大皆空,一切皆空,人生之禅,生命之禅,世间之禅,尽蕴此寥寥数语中!

照见

/古石

天空照见大地
月亮照见黑夜
江河照见青山
树林照见群鸟

你在人群中走动
你照见自己
你照见人群
你照见尘世空空

   【胭脂茉莉点评】本诗的上片从天空是大地的镜子到月亮是黑夜的镜子,从江河是青山的镜子到树林是群鸟的镜子,到诗人非常巧妙地不动声色地过渡到本诗的下片,回到人的本体上,一个人是一群人的镜子……从这一系列诗化描述,可以看出诗人对诗歌语言的精巧构思。从另一方面通过诗人对大千世界时空的一系列诗化描述,让人深深体悟到作为大千世界中的人,我们自身的渺小,尘世中喜乐哀怨是多么地不值一提。
   在此诗的结尾“你照见尘世空空”,正如《心经》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诗人不仅进一步诠释了万物“空性”的佛理禅机,也让读者在有所悟中放下执著,去寻求一种心灵超脱的大境界。

圆月

/古石

一只铁环
从家乡滚到异乡
从少年滚到暮年

一只铁环
从地面滚到天上
从天上滚到地面

一只铁环啊
从异乡滚到家乡
从暮年滚到少年

   【胭脂茉莉点评】月亮,历来是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诗篇,有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有苏东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等等,不一而足,而在这首《圆月》 的诗中,诗人创造性的把圆月比喻成“铁环”,不仅非常有新意,此外,如歌谣一样一咏三叹,让这首小诗整体基调诗意盎然。
   诗中的圆月代表顺从自然规律,圆润的人生态度呢?还是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以及此刻的我们共同手指的这轮圆月呢?整首诗充满不可言喻的灵动的禅趣,也是这首小诗让人喜欢的原因之一。

两棵菩提树

/古石

寺墙内
一棵菩提树枝叶繁茂
寺墙外
一棵菩提树同样枝叶繁茂
它们紧挨着
仅一墙之隔

此刻
墙内的菩提树下
香火旺盛
墙外的菩提树下
冷冷清清
风在静静地吹
静静地吹着墙内的菩提树
也静静地吹着墙外的菩提树

   【胭脂茉莉点评】在这首诗中,诗人似乎只是在很简单地描写,寺内寺外一墙之隔的两棵菩提树的长势,耐人寻味的是寺内的菩提树下“香火旺盛”,有很多人膜拜,而寺外冷冷清清,没有人膜拜,但是有一个共同点是两棵菩提树都长得“枝叶繁茂”,可见,菩提树的长势和是否“香火旺盛”没有关系。
   禅宗认为万物皆有佛性,无需外求,只需认真做好自己,佛性自显,这也是这首诗中,诗人通过直观的描写传达给读者的佛理禅机。

路边的野花

/古石

那朵不知名的不起眼的野花
在路边
静静地开着
风一吹
它就不停摆动
仿佛在向路人喊:
“喂,你去哪里呀?你在这里呀。”

   【胭脂茉莉点评】作为一个热爱大自然的诗人,此诗写得活泼、轻松、自然,从直觉上就给人带来欢喜,当然,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首诗,能让普通人读来心生欢喜,也就足矣。其实,这首诗内在的生命关照才是主线,看似简单的一首诗,却隐藏着是诗人对生命存在的大关怀。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无论是什么花,即使是朵不知名的不起眼的野花,它们也是自己世界的主人,值得我们这些被誉为万物之主的人类,俯下身去尊重,去倾听,它们和世界交流的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曹红燕点评】当我听到诗中的野花向路人喊:“喂,你去哪里呀?你在这里呀。”我猛然驻足。“你去哪里呀?你在这里呀。”野花的喊声触动了我,让我瞬间似乎明白了什么。于是我一遍遍问自己。
   “你去哪里呀?”我一遍遍地告诉自己:“你在这里呀。”
   久久地,有想流泪的感觉。我深深感受到了那朵不知名的不起眼的野花,对迷途中的“路人”对我等仍在无明中的众生的慈悲劝诫。
   你还要去哪里呀?“你”就在这里呀。
   若你在当下,当下即见“你”。这个“你”,即真如自性。“这里”是哪里?“这里”即当下。
   “喂,你去哪里呀?你在这里呀”与天津大悲禅院的三块匾“来此做甚”“莫向外求”“心即是佛”是否同理?
   “喂,你去哪里呀?你在这里呀”也无异于“莫向外求,但从心觅”。“你在这里呀”,“这里”是哪里?“这里”也即是心,当下的心。
   “喂,你去哪里呀?你在这里呀。”“这里”是哪里?“这里”即是野花呀,你即是花,花即是你。万物同源,宇宙一体。“你去哪里呀?”莫执分别心。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你在这里呀”。层层参解,光明照见。
    该诗在借一朵野花的喊声,对修行者多重启悟。
    一首禅诗的功用,一可以检视禅者的用功境界,也可能可以因其一句二句而接引了有缘众生。
    野花的喊声即诗人自己的悟道。
    这是一首生动活泼且藏有情感的禅理诗。
    读诗所悟与诗人作诗本意绝对框对也行,有不同,也行。随心映照。都一样是“你在这里呀”。


/古石

一想到雪
雪就一片一片从天空
飘落下来

一片雪覆盖着另一片雪
一片雪拥抱着另一片雪

有人静立雪中

白茫茫的尘世啊
到处雪光闪耀

   【胭脂茉莉点评】雪,是诗人们特别钟情的一个意象,无数诗人都写过属于自己的“雪”,古石先生的这首《雪》,是落在地理上的一场雪,也是落在诗人灵魂的一场雪,更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场白茫茫覆盖一切的雪。
   “白茫茫的尘世啊/到处雪光闪耀”正所谓,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这是天地间所有万物的最终归宿。而这个“归宿”,受无常的驱使,也是在变化中的,它或许是生命循环中下一个春天的起点,这也是这首《雪》诗给人的启发和禅悟。

如是

/古石

风吹风的
鸟飞鸟的
花开花的
你走你的

月亮在空中静静地悬着
仿佛一切正在发生
仿佛什么也没发生

   【奥冬点评】各就各位,各行其事,万物皆自得,真好。

梵净山

/古石

变幻莫测啊
突然风雨交加
随即又风和日丽
突然云雾袅绕
随即又大雪纷飞

虚幻中
我仿佛看见自己如鸟飞过
仿佛看见自己如梵净山一动不动

   【也牛点评】以物观我时,“我仿佛看见自己如鸟飞过”;以我观物时,“仿佛看见自己如梵净山一动不动”。法界实相是物我双亡,不来不去,如如不动。诗人以梵净山的变幻来阐释一种念生念灭的莫测。照破它,放下它,我们定得自在。

品茶

/古石

茶一片一片
开了

阳光照耀着
月光照耀着

流光似水啊
天地如茶

   【海恋点评】流光似水,天地如茶。品茶品出日精月华,乾坤四季,是高品家,是品出了禅茶一味的境界。
   【江晓帆点评】大概是古石老师(其他众生)坐在有天井的老屋里,或禅茶一味的茶座里,或就是电梯楼房子里“品茶”,体悟着一片一片的茶叶在杯子中、房子中、心中仿佛花一样绽放。“阳光照耀着/月光照耀着”——时光在悄悄流逝,佛光在静静普照!“流光似水啊/天地如茶”,是啊,心中有茶,眼中都是茶,仰望天空,俯视大地,天地已经化成了茶。诗人由品茶而品人生、品天地,在品茶悟道中把感觉、幻觉、直觉化而为诗,呈现出一种淡泊超然的禅境……
   【快禅如风点评】是茶,而非茶叶,一片片被沸水烫开。看得出来,诗人从一开始就不打算琐碎。往下,是直达核心的写法:从茶的生长,到诗人喝完这壶茶,天地日月,时空万物,诗人,已是彻骨彻髓地圆融、合一和自在。可谓“清茶日月照禅心”。
   禅茶一味,有比这更好的例证吗?古石老师喝的是涤心涤肺的功夫茶啊!
   人生百态,喝茶亦百态。有栊翠庵主妙玉的讲究;有日本茶道对“不完美中的完美”之追求;有周作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的哲思。也有诗人古石这样的,直契本源,回归初心。须知,茶史上,禅僧们饮茶,最初,本就是只为明目清心。
   想起我以前教书时,总端着一个土气的搪瓷茶缸,作“牛饮”,学生们常窃笑。他们不知道,我这一喝,乃是当年“临济一喝”的回声。至于对茶味的感知,我无法言说,也不必言说,这就是品茶的真义吧。

那时的雨这时的风

/古石

那时的雨这时的风
那时的风这时的雨

桃花在雨中开了
梨花在风中落了

有人在雨中走近了
有人在风中没影了

   【正空点评】以这种类比的方式出现,在禅诗里非常少见,或许是古石老师在现代禅诗领域内的一次探索和开拓。用看似平和浅淡的语调推出三组相反的意境,形成鲜明的诗意张力和诗写特效。三对句子极象三组富有自然情境的特写镜头,将读者带进唯美诗意的动态画面,有一种空灵、寂静之美。其主体思想是表明时间、自然的无常性,花开花落,风来雨去,四季更叠,是轮转不止的现实常态。在无常的世界追寻恒常不变的一真法界,才是诗人深埋语言石板下的宝囊,唯有心领神会者才能发现并打开。
   【也牛点评】“那时的雨这时的风/那时的风这时的雨”,风雨笔立处,时间只是一个虚词。“桃花在雨中开了/梨花在风中落了”,世间事,尽是生灭。“有人在雨中走近了/有人在风中没影了”。来去的当下见不来不去,是名如如。整首诗情景交融,化导于无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