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赤脚行缅甸(二):脱鞋,拜佛

(2012-06-26 13:39:40)
标签:

缅甸

曼德勒

马哈木尼

金色宫殿僧院

固都陶

分类: 我在路上

      二、

      跪拜泥塑的偶像脚,/泥塑的偶像,他们叫佛,/你抚摸着佛像,而我亲吻着你,/啊,曼德勒之路。

http://s2/middle/4aea44a1xc359c3d5f651&690

      有人说,如果在曼德勒只看一座寺庙的话,那就去马哈木尼寺吧。于是,在那个初抵曼德勒的雨后的下午,我们租了辆双条一路突突地前往马哈木尼。5000k的车资,再也讲不下价来,缅甸这两年的物价也是涨得厉害,何况我们是本来就该被“宰”的“老外”。租自行车就要便宜些,可惜曼德勒的单车都是给人高马大的鬼佬准备的,我只有望而兴叹。

      经过了一段城市不像城市、乡村不像乡村的路途,行过了一家挨一家雕佛像的作坊,伴随着一阵热闹的音乐,我们的双条停在了马哈木尼门口。“把鞋留在车上。”司机说。对了,从现在开始,我们的赤足行正式展开。

http://s10/middle/4b67a35exc2ce76ceb469&690

      缅甸大多数的地方,都明显地现出一个“穷”字,只有寺院辉煌得随时亮瞎你的眼。红墙鎏金顶的马哈木尼,和中国寺院沉稳厚重的风格大不相同,显见是受印度教的影响更深,各种堂皇,近乎浮华。

      最亮眼的还是那尊金光闪闪的大金佛。据说缅甸人每天凌晨4点都要给这座传说中无比灵验的佛像“洗脸”、贴金——不过这项仪式只限男士,女人甚至不得踏入安放佛像的内殿。

      我们到时已是下午,无缘目睹那传说的盛况。不过寺院里倒是陈列了很多“名流”贴金礼佛的照片,其中一个反复出现颇为眼熟,不知是不是吴登盛。而大殿里仍是香火鼎盛。各色的善男信女一边礼佛一边聊天,红色的僧衣不断从眼前飘过,世俗与虔诚似乎并不冲突。佛即生活,生活即佛,这似乎是缅人的态度。

http://s7/middle/4aea44a1xc34bfa262a86&690

http://s2/middle/4aea44a1xc34bfbdd4871&690

http://s8/middle/4aea44a1xc34bfc91fac7&690

      相比于马哈木尼的热闹,曼德勒山下的金色宫殿僧院(Shwenandaw Kyaung)就清净多了。

      这座曼德勒山下的全柚木大寺更像是个精美的艺术品——整庙宇全都坐落在数百个粗大的柚木支柱上,外围亦由柚木支柱卫护;寺内外布满密密麻麻的精美雕饰,有天神有花草有鸟兽,层层叠叠;当年僧院外墙的金漆虽然早已在时光的流逝中褪去,露出泛黑的柚木本体,但屋內还依稀可辨曾经金碧辉煌的风貌,且又在斑驳之间添了几分沧桑古朴。

      这里原本是缅甸敏东王和王后的寝宫,他死后,他的继任者才把它搬出了皇宫改作了僧院。而如今这里,便是连僧人也没有了,只一座空空的大殿,流连着我们几个不速之客。外面太热,这里却透着上百年木头的凉意。索性坐下来,看阳光从雕花木门里透进来,在那些巨大的立柱间舞动,如同精灵。

http://s5/middle/4b67a35exc30e219c0844&690

http://s15/middle/4aea44a1xc34ca6b04bfe&690
http://s6/middle/4aea44a1xc34ca9c935d5&690
http://s4/middle/4aea44a1xc34ca8fb6063&690       紧挨着不远的固都陶佛塔也和敏东王有关。1857年,敏东王召集了中南半岛各地高僧2400人,在这里召开了第五次修订佛经的结集大会,最后将结集修订的经文刻在了729方云石碑上。每一块石碑外边,又修建了一座白色佛塔,因此整个寺庙都是连绵不断的白色佛塔。据说,如果一个人每天阅读8小时,要全部读完这些白塔下的石碑,一共至少需要450天。所以,这些石碑也就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书”。

      不过,这些当时在固都陶的我并不知道。我只是惊叹于那白色塔林的优雅、美丽。

http://s2/middle/4b67a35exc30e3140d5f1&690

http://s4/middle/4b67a35exc30e32a810c3&690

http://s2/middle/4aea44a1xc359c11fb251&690
http://s9/middle/4aea44a1xc359c6c5cb38&690
http://s1/middle/4aea44a1xc359c9a5a130&690       在曼德勒的所以寺庙、僧院里,马哈根德昂伽江大概是最特别的。

      在东南亚行走,大多都听说过琅勃拉邦的“布施”,据说每天早上,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长枪短炮”守候在老城的街头,为的是捕捉那些黄色僧袍在晨曦中迤逦扫过的画面。而在曼德勒,要寻找这样的场景,最好的地方,就是马哈根德昂伽江。

      马哈根德昂伽江是一座僧院。和“金色宫殿”那种旧时王谢不同,作为缅甸最大最权威的僧院,马哈根德昂伽江和甘南的拉卜楞有些相似,大大小小的僧舍、经院分布在一条入山的路两旁,上千名的沙弥、和尚在这里生活、学习,于是也就有了每天上午十点半那著名的“千人僧饭”的壮观场面。

      之所以是十点半,是因为这里严格遵守佛教过午不食的戒条,一天只吃这一顿。我们到时,斋饭已在锅中冒着热气,饭堂里碗筷已整齐地摆放于桌上,穿红着绿的善男信女手捧布施站在院中,一切已经就绪,就等那一刻的到来。

http://s15/middle/4b67a35exc2def8fe59ce&690

           http://s10/middle/4aea44a1xc363c5352209&690

      快到10点半时,饭堂外的小路上出现了一群着暗红和白色僧衣的僧人们。最先出现的是小和尚,——在佛国缅甸,每个男人一生必须出家一次,出家时间不限,所以缅甸的僧侣并不是一种“终生职业”,而更像是人生的一段体验一种学习,所以,缅甸的小和尚很多,在成为正式僧人之前,穿白袍,正式出家以后着红袍。——此时他们安安静静地在小路一端排成两列,赤着脚,默默站着,手里抱着与其身量大小颇不相称的黑色饭钵,头微微低垂着,目不斜视,在周围相机的咔嚓声中,既充满着某种静默的力量,又好一幅我见犹怜的柔弱模样。

      之后,越来越多的僧人从各自居住的僧舍中走出,加入到排列的队伍中,于是队伍也越来越长,一直延伸向前。而所有人也都是一样的姿势:低首、垂目,安静等待。

      十点半,钟声敲响,长长的队伍开始缓缓流向宽大的饭堂。走到门前,每个僧人从布施者手中默默地接过这一天的餐食;然后,其中的长者,各自盘坐桌前开始安静而快速地进食;更多的,则捧着盛装了食物的饭钵,鱼贯从侧门而出,或三两结伴,或一人独行,各自返回僧舍。

      十几分钟后,马哈根德昂伽江恢复了它的安宁。

http://s3/middle/4b67a35exc2defc2c3342&690

http://s2/middle/4b67a35exf9cb5d91d951&690

http://s6/middle/4b67a35exc2defc5558d5&690

http://s14/middle/4aea44a1xc363c65053ad&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