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高考北京卷作文:科学之痛

(2013-06-07 15:12:08)
标签:

2013高考作文

北京卷

爱迪生与手机

教育

分类: 说来说去

 

原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科学家: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是什么?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功能一定会让这个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影响了影响了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这或许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和文学家关于手机的不同看法引发你怎么样的想法和思考?

自拟题目、自定角度、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在一个错误的前提下,我们永远得不到正确结果。

比如,这是一个假设类材料作文,命题者的意思是所有考生必须遵循一个假定的前提,否则得不到期待的分数,甚至被毫不留情地判为0分。囿于这种霸王条款,我们被迫承认爱迪生是可以假设到21世纪生活一星期的,然后必须承认最让他感到惊奇的是手机,否则高考全玩完。眉开眼笑、心悦诚服地承认这种假设前提,我们就能写出一篇优秀作文,可以考名牌大学,可以实现人生理想,这些结果让人心生贪婪,就可以对前提条件的弱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首先,假设不是发神经病。你可以假设爱迪生回到21世纪,但你不可以在他生活了一星期之后让他回去。再者,21世纪已经过去了13年,那你是让爱迪生在哪一年回来呢?如果是21世纪初,手机还不像今天这么复杂,所以材料中那个木偶一样的科学家显然是个冒牌货。文学家也不怎么样,这个文学家前身是中国高考作文的命题者,所以他才能旧萌复发,干了哲学家的事,且神态极为二逼,而且他竟然说“这或许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因为没有“或许”,是一定的。所以,这个文学家显然经常装逼,实际上他不过是个御用文人,这曾经被历代大师鄙夷并唾弃,在当代却引以为豪,只能说,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发展到了无比伟大的阶段,完全超出了人性的范畴,归于兽性,畜生们不乐意,急眼了会咬人。

 

回过头来说,假如爱迪生回到21世纪,他首先感到惊奇的应该是自己还活着,这个可比手机神奇得多,除非这个爱迪生也是个神经病。在死去八十年之后又回到人间,只是要来对手机发表一下感叹,他会觉得自己是个不要脸的家伙,要是我,就一头撞死,以免毁了一世英名。好吧,我们假设爱迪生活过来了,如果他是在贫穷的非洲醒过来,那么他首先会惊讶于过去了这么多年,竟然还有这么多穷光蛋,那就没手机什么事,肯定不会说:赶紧送我去见手机!因为他没学会兽性大发;假如他坐着火箭回来,那他应该一头扎进火箭里不出来,因为他一定会对火箭感兴趣,对失重状态下飞来飞去感兴趣,根本不会猴急猴急地去找手机。同理,如果他在自己家里醒来,他会破口大骂:NND,谁把老子的家糟蹋成这样了,我的床呢?我的剃须刀呢?我的实验室呢?我的女人呢?所以,爱迪生还是不肯出来找手机。

 

那只剩下最后一种办法,就是押着爱迪生去看手机,还得花一二两小时向他普及各种知识,教他如何使用。这个时候的爱迪生如果正常的话,他一般是要把手机拆下来,研究他们,说不定还要做实验,根本没时间回答弱智问题。那我们只好对他用第二招,如果不回答,就没收手机,或者打屁股,那么爱迪生就可能说:手机真是太神奇了,感谢党感谢国家。到最后,我觉得爱迪生活不过一个星期就完蛋,因为大家都知道他还活着,纷纷去看他,外面还有收票的,这种情况下,非死即伤,恐怕一个小时都活不起。

 

我们的科学也是这样。孔子早就警告过我们:过犹不及。

无限制地发展科学,就是最大限度地走向死亡。我们在技术上是进步的,在精神上是退化的,在人性上是堕落的。手机只是一个很小的代表,其实科学早已改变了我们最初的单纯,把我们沦为科技和欲望的奴隶。有了手机,很少写信了;有了手机,表面了我和你距离近了,但是你会发觉,好多东西都慢慢远去。

 

(下面摘录我以前的文章《百年孤独,人类预言的羊皮书》,对类似手机这样的科学进步,我大放厥词,那个时候,我的精神就开始不正常了。结论:看《相见欢》高考作文可以得0分)

 

在合上这本书最后一页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反复出现奥雷良诺被飓风卷走的一幕,反复出现布恩地亚家族最后一个婴儿被蚂蚁拖到蚁穴并被疯狂蚕食的惨状。就连我的梦里也不可阻挡地上演着人类的最后剧情:肆虐的红蚂蚁像河流一样涌入卧室,泛滥的白蚁在所有的门窗和家具那里发出噬啮的巨响,马贡多已经无可回挽地陷入最后的劫难。在我看来,这不是一个曾经繁华的市镇的宿命,而是整个人类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下的无限贪欲、扭曲人性总和的讣告。

请让我们回头重新审视人类走过的愚昧的征程,看看这个号称地球历史上最高级的动物的最低级的行为。没有人愿意承认这一点,如同没有人能看到预言一样。或者说,我们已经深陷工业文明的依赖中,如同依赖于毒品过活的堕落者。没有人愿意停下追赶工业文明的脚步,没有人愿意在最自然的贫穷中感受生命的原生态。即便他们口口声声要回归自然,实际上非常清楚,他们已经离不开工业文明给予人类的一切便利和享乐,就像吃过大餐的人不屑于家常便饭,滥情的人不屑于老婆的单调激情,这便是人类悲剧中的致命因子。我们已经看到,人类毫无节制地开发土地攫取资源,试图将蓝色星球变成喧嚣而肮脏的城市。几乎没有一个人真正希望回到青葱遍布的原野,回到潺潺湲湲的小溪,回到积雪覆盖的草屋,回到刀耕火种的落后而伟大的年代。

如果麻醉于工业文明的劫持,我很难用恰当而准确的语言来说明我们走进的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漩涡。人类的悲情结局并不像它的表面那样刺眼,相反,它往往用一种虚假的繁荣和快乐来掩盖内部的巨大悲潮,使几乎所有的追求者弱智、堕落并沦陷。当年乌苏拉的生猪尾巴的预言被人看作是过敏性忧虑,而最终的结果恰恰说明了我们迷醉的程度有多深。这样我们就看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以至于最理智的人也会丧失理智从而变成毁灭的帮凶。

我知道很多人正在追求来自于工业文明的最大化的享乐,可以理解,但不可理喻。仿佛坐上了汽车住上了别墅就是获得了生命的终极幸福。而这种可怕的认同已经被国家化,被世界化,成为了竞赛的潜规则,成为了人类最愚蠢的理想。就像中国,无数代表聚集首都,用无数个日子来讨论一个目光短浅的发展计划,而竟然没有一个代表提议要遏制工业的速度,回归原始的农业;放慢贪婪的脚步,折回自足自乐的天然,可见人类被工业文明同化的深度。我知道,即便乌苏拉喊破了嗓子,也没有人会在意繁荣中的警告,反而会嘲弄乌苏拉的杞人忧天。当乌苏拉死去的时候,人类最后一个清醒者也退出了挽救的计划,于是,马贡多加速走向死亡。

这里面有很多问题,但只要你进行简单的比较和推论,便能看到一个被忽略多年的浅显而深邃的真理。当人类的欲望无限扩大时,现实的满足程度必然大打折扣,由此产生了许多原本根本不可能出现的烦恼。我们现在已经完全依赖于工业文明的成果,就像此时此刻我们根本离不开电一样。我想,古代的皇帝绝不会产生没有电视电脑的烦恼,一个中世纪的农民也不会煞费苦心要慢慢攒钱买自动化的设备。先前的要实现四化的雄心壮志,在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很可能被当作一个被愚弄的笑话来看待。工业文明就像无节制的淫欲,让享受工业成果的人类透支快乐。这个极端的行为必然导致极端的结果并呈现加速的状态。难怪我们春节失去了年味,整天大鱼大肉却兴味索然。历史无不以各种相似的细节来展示其中的隐喻,来预言生命的走向,而我们,已经在滑落的征途,正快速赶赴深渊。

人类欲望和现实满足之间的巨大差距正在慢慢扩张,矛盾越来越尖锐,痛苦越来越深重。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幸福的总量是恒定的,非此即彼,非福即祸。这样就必然导致现实和未来的不平等,导致人和人的不平等,导致行为和心灵的不平等。飓风的产生最终也是由于冷暖的不均衡不平等,而这正是灾难之一,就像《百年孤独》所预示的那样。没有工业文明,我们很可能会丧失很多快乐,但实际上我们并不缺乏快乐。伟大的自然给我们提供了一切,如果感觉这还不够,便是贪欲的开始。当然,你也许会说,没有了工业文明,也许我们连生命都保不住,至少生命没有那么长,是各种医药文明使生命延长,使快乐延长。这好像无可置疑,但实际上毫无道理。生命的长短首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许多一百多岁的高寿作比较,大概五六十岁的古人就算是幸福幸福的。而且,人的寿命短暂并不影响幸福的程度。我们之所以感叹英年早逝,那是站在生者的角度的一种无端的没有意义的惋惜,死者并无痛苦的知觉,是我们自作多情。夭折的人也许只在死亡之前感受到生命短暂所带来的痛苦,但这并不能由此取代他一生所获得的快乐。生命短暂只是生者的哀痛,与死者没有任何干系。

从这个角度看两种发展,工业文明并没有任何值得骄傲的优势。我们也不能自信地认为我们的快乐比所有的古人都多。实际上,我们在吃到最美味的食物时那种快感,根本比不上饥饿的人饕餮红薯的幸福。而在这个伟大的星球上,人类并不是最幸福的生物,我宁愿相信所有弱智的动物们和植物们都要比我们人类更懂得生命的美感。大自然的自然状态便是幸福的本来面目,无须我们煞费苦心造出虚假的繁荣来自恋。

到最后,几乎所有的人都怀念马贡多的建设之初。自从吉普赛人带来各种文明的成果,殖民者无情踏入原生态的生活,火车轰隆隆开进宁静的生命之野,一切都开始了死亡的奔波。我们怀念那片绿色的原野,怀念清澈见底的小河,怀念忙碌的粗糙的生活。

当我看到繁华的上海,看到黄浦江两岸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看到钢筋水泥柏油堆砌起来的虚情假意,看到无数向往的游人打工者涌入的时候,我真想把这个杂乱而荒谬的城市格式化。这样,我们就可以在美丽的黄浦江两岸看到茵茵的草坡,成群的牛羊,微笑的花朵,和无数简朴的草房。在这里生活的人没有奔波的疲惫,没有无耻的口水战,没有轰鸣的汽车喇叭声,没有摩肩接踵的汗臭味,没有尔虞我诈的肮脏。有人唱起歌来,有人在田野里追逐爱情。而如今,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向相反的方向沉沦。

私生子奥雷良诺在最后一刻才看到自己的命运,而与此同时,他与百年的老屋一起被飓风吹走,正像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书所预言的那样。我们是不是也有同样的命运,只不过我们看不到,而让不知道多少年后的子孙看到,让他们同所有的历史与记忆一同消失?

这便是我的纠缠不清的忧虑。也许有人说,太偏激太悲观。在这种问题上,我非常讨厌辩证客观的说法。去他妈的虚假的辩证,去他妈的假惺惺的成熟吧!

已是清晨。天色阴阴。

我的面前放着这本不算太厚的《百年孤独》。

我已经相信它就是一本人类结局的预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约酒还债
后一篇:开山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