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出外

(2010-11-24 08:48:14)
标签:

东北

村子

新房子

花生米

城里人

出外

故土

情感

分类: 我在生活

出外

 

离家这么多年,村子里的老故事差不多都忘掉了,剩下一些残片,总也不能拼凑起那美好的旧年时光。用不了多久,我就不属于这个村落了。

我曾经想过,多少年以后,我该回到出生的地方,在那里慢慢活着。

 

每年春节都要回家,大街上经常碰到一群一群的孩子,他们是曾经的我,一样的飞跑,玩耍,大喊大叫。不知道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会不会也像我一样急着奔赴一个陌生的远方,从此杳无音信。

 

我们村子不大,临海,那时候不过一百多户人家,除一个倒插门的外,都姓胡。这些年,村子里陆陆续续来了不少外地人,一下子嘈杂起来。村里很早就有外出谋生的人,现在的孩子是肯定不认识的。我父亲年轻时闯过关东,在吉林某地打工,因不满高丽棒子的奸猾,动过手打过架,一怒之下回到了故乡。

 

关于这段历史,我曾嬉皮笑脸追问过父亲,他只是蜻蜓点水说了几句,再无后话。我父亲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庄把式,一辈子侍弄土地,没有和村里人打过架。我父亲兄弟五人,一个姐妹,大都生活在村子里,没出过远门,除了父亲和四叔。

 

四叔当过兵,以一个普通士兵的身份转业回到地方,是我们家族里最有出息的人,特别受到父亲和姑姑的宠爱。那一年我买了两条好烟带回家,父亲偷偷留了一条给四叔。四叔最早是在一个小型港口的冷藏厂当了一个小官,家境却很一般,现在退休金也少得可怜。后来,他在城里买了房,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偶尔回家一次,照样是隆重的礼遇。

 

我们老家对外出的人一向敬重。这些人有的是去谋生,有的是去看亲戚,如果回到了村里,大包小包提着,碰到了询问的乡亲,总会满脸生花地答道:俺出外刚回来。“出外”是和“外出”绝然不同的一个词,总能让人拂去千里的风霜,生出一份自豪来。

 

母亲曾绘声绘色向我描述她的姥爷到东北看望闺女的情形。那时候农村人出趟远门不容易,买车票的钱都是要下狠心省下来的,能带过去的仅仅是地瓜干和花生米,数量也少。大概几年前,我的小姨探亲,也是带着这样的礼物。母亲的姥爷穿着一件破棉袄,口袋里装着三十几粒炒豆子,坐了一天一夜火车,放了一天一夜屁,半死不活地找到了闺女的家门。尽管如此,返程依然是趾高气扬的。路上不但可以享受香喷喷的大馒头,大包小包里都是数量可观的旧衣物和零食,口袋里也多了一些角票。

 

我依然记得母亲只身去东北的情形。一个绿色的包袱一裹,雄赳赳气昂昂大踏步大甩手盛然而去了。这一个场景至今都镌刻在我的脑海里,所以我怀疑自己那时候就有了某种情结,以至于多年后毅然决然选择了远方,而又在不惑之年追悔莫及。但是那时候小,远方永远充满诱惑。尤其是在母亲回来之后,尤其是母亲打开她那个神奇的包裹。

 

包裹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旧衣服,都是表哥表姐的。那时候我还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每年都只有那么一两件,而且是大众化的军装绿。可是出外的母亲回来后,我就能穿着城里人的衣服,去大街上耀武扬威。我手里拿着香脆的饼干,嘴里含着甜蜜的水果糖,脚下踢着一个绿色的足球,身前身后围了一圈穷小鬼。母亲甚至根本不在乎亲戚们的脚气,穿上了姐妹的旧皮鞋。后来母亲说后悔,真不该贪图人家一双皮鞋,这脚气一上来,钻心窝子痒,真不是人能遭的罪。

 

母亲一生出外不下十次,终于还是回到了故土,并在故土老去。我姥姥的兄弟姐妹大多旅居外地,也在外乡离世。母亲姐妹五个,有两个在沈阳,一个在淄博。沈阳的是大姐二姐,前几年因病去世,再也无法回到故乡。

 

那一年春节回家,母亲还在,在闲聊中忽然说了一句话:当初真不该让你去外地。说完,我们两人都是一脸的沉默和茫然。

 

我在外地工作的经历,曾经是母亲引以为荣的骄傲。

后来,有一个机会可以回家工作,但是要带着老婆一起离开,她舍不得自己的妈。

 

前几天我打电话给父亲,听他讲秋收早已结束,花生都打好了,特地捡了很秕的花生米留给我,等我春节回家拿着。秕花生不像饱满的花生那样油性大,味道很甜,是我每年都要带回来的,没事的时候就抓上一把,慢慢咀嚼。我说,爹,没事了就来我这里吧,我的新房子你还一次没看过呢。父亲嘿嘿笑着:怎么走得开呢?家里的狗怎么办?鸡怎么办?

 

记得大概十年前父亲来过,那时候我还住在寒伧的旧楼房里。父亲帮我砸煤块,满脸满手都是黑。那时候挣的钱不多,也没有领着父亲到处看看。父亲喜欢外出,他说,他喜欢坐汽车,尤其喜欢坐在最后一排,一路颠着,美着呢。很多年辛苦过来了,攒了钱买了新房子,母亲只住过一晚,父亲到现在还没有住过。母亲在的时候离不开人,父亲哪里走得开?

 

父亲后来问:今年回家过年吗?

我说:必须回去,每年都要回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