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天,让我们纪念一个叫王小波的人

(2010-04-10 21:49:53)
标签:

心情

《离骚》

美学

王小波

快乐生活

纪念小波

杂谈

分类: 说来说去

春天,让我们纪念一个叫王小波的人
    中午被邀请与某教授共进午餐,起初是反感的。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不是那种善于应酬的人,更何况席间差不多我年龄最小并且没有任何职务,按照某种礼仪规范,倒茶倒酒的倒霉事得由我来做,陪吃,陪笑,陪唠,还要当店小二,这可能是我抵触宴请的最大原因。但如果倒过来,我被别人“三陪”并小二,而满脸恭敬的恰恰又是女人,而这个女人恰恰又有几分姿色,我欣然前往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这就充分说明我和很多人一样,拥有一切动物的最基本属性。

 

如果仅仅是为了发一通牢骚,来安慰三陪受伤的心灵,这篇文章就没有写的必要。所以,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很少写文章,怕写完后神经错乱。但不写就有种大便不畅的感觉,故偶尔发一篇,又省了到医院买“开塞露”的钱。众所周知,很多医院都是挂牌的黑店,仅仅是肛门紧张的事,它非得让你去做彩超。

 

我这人就这点不好,说着说着就变成居委会大妈,能从上面的入口写到下面的出口,这是个恶习。如果你是我的学生,你可能对我相当了解。讲课好比是带人出去旅游,如果一天要安排三个景点,我这个伪导游很可能在第一个景点的大门口唾星四溅到日落西山,最后虚脱或休克过去,还得游客帮我拨打120。我常用的课堂用语是“言归正传”或“我们讲到哪里了”。我为此深深懊悔,并借此机会向所有受害的学生及家长道歉。

 

我这个招人恨的毛病并不是天生的,我从小就像一个思考者,一天都不会说上几句完整的话,默默一个人玩,玩累了就躺倒在路边,手里还紧紧握着拾鸡屎的尿勺子。要追究责任,如今能想到的就是我大学的一个教授和作家王小波。结果两个人都不不约而同驾鹤西去了,这就死无对证。

 

我的教授是一个可爱的老北大,给我们传授古典文学知识。他的太太是一个无比年轻的漂亮女人,看样子起码是代沟两岸的。因此,该教授出差经常让我们的女同学去陪他太太睡觉,当时的理由好像很堂皇,担心他太太晚上害怕。我印象最深的还不是这个。他的课很风趣很开阔。记得他给我们讲古典文学,讲到《论语》,讲到“孔子世家”,最后大半个学期过去了,孔子这一代还没讲完就准备考试了。考试的内容五花八门,除了折磨人的背诵《离骚》局部以外,还有那些闲段子,即文学趣闻掌故。我不怕《离骚》,我从头到尾2490字背得很熟练,还义务给那些重灾同学扶贫。但是有关趣闻的事我只记得他曾讲过的大量男女之事,比如月黑风高,萃华园的灌木丛下四条腿之类的。我至今还怀疑这个作案地点。可能那时候我的全部文学思考都用到了这一个方面,忽略了教授的掌故。该教授对我产生了重大影响,以至于到现在一想起他我就肃然起敬,这是真的。而他的有趣的授课方式,特别是抓住一点弄死一点的忘情艺术,深深影响了我后来的工作风格。

 

我开始的时候就说到陪教授吃饭,最后能够成行也在于他让我想起了我的恩师。而这位教授虽然有一身匪气,言行举止间却颇有“文侠”之风,这是我喜欢的。他嘴角两边沾着饭粒,中间的机关用来发射菜渣,同样是言语滔滔,大骂贪官污吏,大谈自己挥霍科研经费的潇洒。尤其是谈到文学,对歌功颂德的不屑,对脑残族的掩口胡卢而笑,都非常适合我的口味。于是我和他臭味相投,不知不觉就多喝了几杯。

 

写到这里,我心中一直深深愧疚着。因为这篇是怀念小波的文章,我却假公济私大谈自己的私生活。如果你有耐心读下去,你会发现,其实这是无法分开的,因为二者都“很有趣”。

 

小波的文章以前读过很多,也特别喜欢。今年买了他的全集,放在枕畔,一大摞,黑色的封面,非常壮观。如果你读一个人的作品,越读越没信心写作,那就说明这个人的作品真正打动了你,是货真价实的好东西,正像小波当年读杜拉斯的《情人》那样。我就是在被小波一次又一次快乐而痛苦的电击中度过这个美好的早春的,这种感觉有点像新婚时与新娘厮守度年如日的畅快。

 

“有趣”是小波大多数小说的灵魂,《红拂夜奔》是一个极端,但我更喜欢他的《黄金时代》,也喜欢他的小品文。我知道有一个山东的作家写了一个四百五十万字的超长卷的小说,我感觉很恐怖。不单是太长,主要是我以前读过他的一本小说,读到中间,忽然胸闷异常,不得已就到图书馆还掉,才重新找回了大便通畅的快感。这位大名鼎鼎的作家可能对自己的美学观念特别自信,而他也许不屑于小波的观点。这本书,我估计,是为他一个人写的。说到有趣,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有人吃海鲜上瘾,有人拍马屁上瘾,有人得脚气上瘾,所以你很难将他们分出胜负。正如多愁善感的女孩子喜欢琼瑶阿姨的胡搅蛮缠一样,人情究竟要发展到何处,上帝也拿不准。趣味各种各样,有趣的作品很多,我大概都比较喜欢,不像王小波那样挑剔,说张爱玲怪怪的。但是真正有趣并有深度的东西是不会有时间限制的。我读钱钟书的文字,重读了很多次,至今没有厌倦,那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乐趣。而当代大多数小说,读一遍都得像七十多岁的老男人做爱那样硬撑下来,再读就是杀人了。

 

小波的有趣和钱钟书的有趣是有共性的。孩童一样快乐的心态,坏小子一样使坏的手段,从平常庸俗的事物里发现珍贵快乐的思维和智慧。钱钟书在文学知识方面给我们的美学乐趣要优于小波,而小波在安排文字、情节、兴奋点方面有独到之处。读他们的作品,经常会忘了其他有趣的事,比如喝酒,旅游,做爱,所以杀伤力很大,新婚不宜。

 

有趣,我并不认为这是低俗,小波已经写过几篇文章说的很清楚了。我同样也不认为这只是写作观念的变化,我觉得这是对生命的重新认识。这是最关键的,也就是说,我们该怎么来享受这几十年的美好时光,大而言之,这简直就是一个美学的蜕变,是对生命的最透彻的理解和尊重。如果你看过小波的《一头特立独行的猪》,你肯定宁愿成为那头快乐的猪而不是生无乐趣的人。

 

小波也有他的缺陷,凡是偏执的人都有他的缺陷,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写作美学的先锋者。他就是一个喜欢玩的大孩子,一个黑色幽默的快乐者。冯唐虽然并不把小波放在眼里,但他必须承认,读小波的书是快乐的。这是很重要的一条。而冯唐的书自有他的特点,在寻找快乐的方法和质量上明显逊于小波。

 

我承认我是受到多重迫害的人,所以过去的大多数文字都有点垃圾。乐趣是一门终生学问,是一个无止境的海洋,他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明确了生的目的,由此影响到了其他方面,这可能是小波想不到的。

 

我觉得明天还要继续喝酒,也许只有一个人,那也是好的。我不认识王小波,我也不管别人对他有过什么非议,我只记得,在相当长的人生旅程中,有一个叫王小波的人勾引了我,让我走上了腐化堕落的快乐之路,这很值得共饮一杯。

 

周末的时光是美好的,虽然阳光没有按照计划来我的床榻,但是有小波的文字陪伴,就像得到美女的倒茶服务一样,心里总是偷偷乐着的。在即将合上书的那一刻,我忽然看到了小波简历的最后一条:1997年4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于是,我端正地坐在电脑前,写下了以上这些散漫的文字,算是对小波的感谢和纪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有关扯淡
后一篇:孙小七离婚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