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学习论语杂谈 |
分类: 说来说去 |
关于交友,《论语》中有大量的精彩论说,虽然时代不同,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一些原则性的见解永远不会失色,对于处在交际社会的我们,仍大有裨益。
孔子对友谊是真诚渴望的。开篇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就表达了他发自内心的向往和追求。古代,交通不便,人口稀少,教育还不够普及,真正适合做孔子朋友的人少之又少。终日幽居,曲肱而卧,以诗书自娱,不免孤独寂寞。更何况,有了快乐是需要分享的,而朋友是最合适的人选;而且,一个好朋友就是一本书,曾子也说过“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互相交流,不仅有益于学问的长进,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这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可以想象,当朋友刹那现身之时,孔子该是合不拢嘴、笑容可掬、快乐幸福的吧。
我称如今的时代是一个朋友“冷时代”:专以私利为营,钢筋水泥的封锁,关起门来朝天过,人际网充满了欺诈险恶,所以朋友的地位不如2000年前的春秋时代,真诚度大打折扣。更有甚者,专以杀熟为利,让人寒心。朋友之交,一旦发生利益冲突,便土崩瓦解。好像谁都可以成为朋友,好像谁都不是朋友,“朋友”二字,变得低贱贬值。实际上,我们这个时代是最需要朋友的时代。人一旦被功利的泥淖染身,靠什么来呼吸新鲜空气?真诚地同一两个知己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挖一个小孔,来自由呼吸。人总不能一味牟利,没有真诚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纯粹友谊的时代,是可悲的时代。人也不能只生活在一种视野和一种方式里,多彩的生活可以帮助我们体会更美好的人生。
朋友可以不在多,而在精。人海茫茫,谁为吾友?孔子的交友是很谨慎的,宁缺勿滥。他的交友之道是建立在君子的道德风范之上的,否则不如没有。孔子曰:“乐多贤友,益矣。”大意是,以多交贤德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处的。而貌似真诚的人,孔子是绝不与之交往的,并以为耻。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讨厌那些花言巧语、故意装出一副好看脸色过分恭敬的家伙,这些人有时把怨恨藏在心里,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所谓“阳奉阴违”者。
孔子所交往的朋友,必须真诚守信。“信”字,在孔子的交友原则中地位是最为突出的,如他所言的“谨而信”“言而有信”。他要求朋友是这样的,他自己从来都是严格遵守的。他的弟子秉承厚风,如曾子三省吾身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就是孔子言传身教的结果。当弟子们问孔子的志向时,孔子曾坦言三大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可见在他心中,对朋友的诚信,渴望朋友诚信,是多么重要。这正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根本之所在。失去了诚信,就没有友谊可言,更不用说做人了。
孔子告诫弟子,“无友不如己者”,即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友。这里,孔子强调的,主要是品德上的差次,知识能力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方面。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生活中很难比较知识能力方面的优劣,但品德是可以比较的。一个人品不行的人,是不可能与你建立真正的友谊的,不交也罢。所以,朋友不在多少,而在于货真价实,所谓慎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