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渊洁,请用望远镜

(2008-03-11 16:10:33)
标签:

名人慎言

杂谈

分类: 说来说去
今天无意中看到新浪登载的郑渊洁的博文《为高考作文错1字扣1分叫好》。看完后,非常遗憾。作为中国的珍稀童话大王,郑的童话天才有目共睹,他的新颖思维也一度让我深为敬佩。但这一篇文章,让我寒心,原因如下:
 
郑老师是从记者那里得到的消息。这个消息到底是地方性的政策还是全国性的政策,到底是真还是假,未可知。未可知而以为然,且大加赞赏,我觉得不太负责。因为郑老师是名人,名人说话要慎之又慎,在于他的影响力,特别是那些喜欢他的孩子们的反应。这一个表态无论从消息的来源和观点上,我都觉得有点不妥。
 
郑渊洁说:“我说这个决定非常好。这将导致孩子们在小学、中学阶段重视母语学习。现在的孩子,由于我们过分重视英语考试的误导,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已经超过汉语,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已经到了危害汉语的程度。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没有基本的用母语行文的能力,工作后甚至连一张百字通知都写不顺当,词不达意。”
 
恕我直言,高考的这个决定也很难影响到小学生,毕竟那是非常遥远的事情。单单高考作文扣分,也绝不会动摇现在汉语外语的竞争格局。因为现实就是方向,不是有很多汉语不好的学生也能依赖外语出色而前途亨达吗?郑老师有点过分夸大,可能也是他的脱口秀之一吧。
 
另外,单单一个外语热也很难动摇母语的主体地位,这就相当于说,圣诞节的盛行有可能湮灭春节的地位,我看这是杞人忧天。外国不是也盛行汉语热吗?此消彼长,如此美妙的汉民族语言是不可能说完蛋就完蛋的,郑大师大可不必忧虑,汉语还是能经受住任何震荡的。母语是个复杂的系统,包括了各个方面,有着深厚的民族基础和文化底蕴,我自岿然不动,让小鬼们得瑟吧!而且现在,汉语外语也并未本末倒置,希望不要危言耸听。
 
从汉语的基础意义上看,郑大师给我提供了一个绝妙的实例。郑大师这段话,从汉语词汇的运用上讲,是有纰漏的。“导致”一词,按照中华民族的运用习惯,当用于贬义表述中,而并非像郑老师所用。虽然词汇用错了,但并不妨碍郑老师的童话天赋。由此可见,写错字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用不着大加惩罚,否则有失公平。我们所见的古代的文化大师,哪一个没写过错别字?只要学过古文的人都知道,通假字是古文的普遍现象。通假字,说白了,就是通用假借的字,就是书写人忘了字怎么写,而用另外的同音或者近义或者形似的字来代替,也就是别字,这都不影响这些人成为大师。中国的高考特别重视字音字形的考查,几乎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在中学阶段经历了长时间的识字读音练习,这是有一定必要性的,但是与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有点背道而驰,所以,我们看到了当代文学的苍白,很少出现像苏轼那样的大师,这与汉语教学与高考指挥棒有着很大的关系。我本人,不赞成在高中阶段强化字音字形学习,主张把精力用在学习文化精华上,而不是做得相反。
 
郑说现在的很多大学毕业生没有基本的用母语行文的能力,这一点也欠妥当。很多?到底是多少?超过一半吗?郑老师有没有做过专门的统计?“一张百字通知都写不顺当,词不达意”,什么样的通知?都会写吗?你见过多少人写这样的通知?你是如何判断大多数人都不会写的?他们即便不会写通知,会写童话不也可以吗?我们都犯过用词不当的错误,难道这种现象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工作和学习吗?我不想一一发问,总之,郑老师应该三思而后言。
 
郑老师又说:“重视中文的多了,文采飞扬的千古文章自然就多了。”我看,这里面有到底是重视什么的问题。郑老师对中国的学校教育以前也颇有微词,恐怕还是不太了解教育的真实面貌。基础当然重要,但是不能舍本逐末,否则,我们的千古文章的期待恐怕要落空了,现实就是例子。这“自然”二字,我觉得非常“不自然”,区区一个错别字怎么会扭转文学荒原的怪现象呢?而且操作性也不强,一篇作文高考阅卷者要用二分钟时间阅完,假若把时间用在寻找错别字上,那用多长时间来定夺作文的质量呢?阅卷者如果拿不准怎么办?查字典?如果错判怎么办?反复计算怎么办?这都是问题,不是哪个人一句话就能搞定的。我们对如今的决策者和阅卷者越来越没有信心了。毕竟,无证上岗。
 
上面的言论,只是想和郑大师进行交流,没有人身攻击。我想说的是,名人要慎言,说出的话起码要符合一定的逻辑,起码要实事求是。另外,对于这个决定,对于拿错别字作文章的决策者,对于持这种啼笑皆非观念的人,我只好表示遗憾,看来,振兴母语不是一个两个人能办到的,最重要的是,要彻底洗脑,不要打着振兴母语的幌子实际上成了阻碍母语发展的罪人。
 
郑大师,请用望远镜来看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又见迎春花
后一篇:春雨有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