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生痴迷文史,以待百世流芳
(2021-04-26 07:53:34)分类: 司舜·随笔 |
序言:一生痴迷文史,以待百世流芳
司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本土文化的重要元素,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地方文史资料以崭新的内容。我以为:地方文史资料保存场所有官方和民间两大类,官方的是指文化单位如博物馆、文保所,以及档案资料管理部门,还有政协文史资料办公室及党史和地方志办公室等,上述部门的资料来源往往正规且可靠,即通常意义上的“正史”;民间的则指乡镇级文化部门及普通百姓之家,特别是百姓之家的宗谱往往是构成“野史”的重要来源,还有一些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对民间风俗及物质遗存的解释,也是地方文史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南先生这部书稿串连起了一条精美的项链,展示在世人面前,熠熠生辉,既有温度又有分量。例如本书里的《清朝一品大员段光清》我就是第一次读到,也是第一次感觉到了人物所散发的体温。
宿松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宿松人民不仅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共同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宿松的历史文化既具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发现那些零散分布在浩瀚的中国各种典籍中或散佚在民间的文化矿藏,非常有必要收集成册,于是这部大作便横空出世了。这部书稿的出炉,为研究宿松历史和喜欢宿松文学的人们打开了方便之门,在宿松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我们知道,受人类认识规律的作用,人们不可能一下子发现所有的文史资料,在不断整理、发掘的过程中常伴随着新的惊喜,这种惊喜往往可以成极好的材料。
研究地方文史,理南先生劳苦功高,他正源了许多学术上的争论,厘清了许多概念上的纠缠,在宿松文史研究领域,他作出了独特贡献。
单就这本书,我以为主要特色有三:
其一,史料翔实,内容丰富。理南先生长期伏案和走进坊间与田野,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加上颇为扎实的文字功底,在全国文史、志书界都有影响,成为业内精英。
历史著述,不能天马行空,信马由缰。撰写一部论著,研究相关问题,搜集资料、梳理学术史是第一步。理南先生正是这样做的。他的资料搜集工作主要来自四个渠道:一是查阅摘录或复印地方史志和近代史料中相关资料;二是搜集学术界已有研究文章;三是遍访民间,抢救活材料;四是拓印散存墓志、碑刻资料。特别是大量的口述史料,散处各地的墓志、碑刻史料的搜集整理,绝非仅仅依靠图书馆、档案馆和互联网做学问的学院派学者所能完成。繁琐的工作需要付出诸多艰苦的劳动和辛勤的汗水,做到大量披沙拣金、拾珠拂尘的工作,才使得全书史料翔实而可靠,内容充实而丰富。
其二,新意迭出,亮点纷呈。史志论著,必须依据大量一手资料,涉及方方面面,包括逸闻趣事、来龙去脉等等,需要呈现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和细节。在这本书理,许多论断将他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可谓处处有新意,不乏闪光点。
其三,文笔优美,引人入胜。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精彩的故事,优美的文字,能够感染人、感化人、激励人、鼓舞人,这些不是所有的作者都能够做到的。优美的文笔,需要天赋,需要灵感,需要沉淀,需要提炼。这方面,理南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很到位、很出彩。他的书稿,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生气和灵气,既有阳春白雪,也不乏乡间土语,可谓笔走龙蛇,雅俗共赏。读之使人流连忘返,趣味盎然。相信读者只要翻阅此书,都会有类似的感受。
在故纸堆里淘金,不是行内人不知其艰辛与枯燥,因而他们常被人们誉为一个地方的活字典,我们任何时候都应该对他们深怀敬意,这其中就包括理南先生这样几十年勤奋耕耘,在地方文史方面成就卓越的地方学者。
对宿松历史人文的谙熟与深情,任何追述和采撷都值得尊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理南先生退休之余,依然笔耕不辍,精神可嘉,实属不易。在他的心血之作即将付梓出版之际,作为他的挚友以及最早的读者,写下自己的些许感受。
因为我对这些著述阅读甚少,谈不上有什么研究,更遑论能揭示这本大著精髓之一二。匆匆写下上面一些文字,与其说是作序,倒不如更准确地说是肤浅的感受。理南先生已过花甲,但精力充沛,活力无限。智者期寿,学海无疆,期待他的晚年时光写出更多本土文史美文华章。
一生痴迷文史,以待百世流芳。我相信并祝福理南先生!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