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减去相同的数解决问题》评课
——2013年5月关于新教材录像课展示活动
武汉市东西湖实验小学
林红珍
林红莉老师执教的《用减去相同的数解决问题》,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78页例5中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的提法上有一个改变,就是将“解决问题”修订成了“问题解决”,这一重要转变不仅仅是表面顺序的调换,更重要的是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着手。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在这节课里,林老师很好的体现了《课标》对解决问题教学的理念。具体表现在:
一、领会编者意图,体现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
对于解决问题,义务教材太强调技巧,而课标实验教材太强调情境创设,都没有把落脚点放在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上。这次修订的教材,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让学生通过体验,了解到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
(画面:板书三句话)
林老师吃透了新教材的精神,领会到编者的意图,在教学“桔子能装几袋”问题时,先让学生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读完题之后,引导学生思考:该怎样解答呢?当学生经历多种方法解答后,再次反思:这样解答对吗?通过林老师的精心设问,把学生一步一步引领到问题解决过程中。
(画面:小结解决问题一般步骤的片段)
当学生完整经历解决问题过程后,教师进一步梳理:回想一下,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你是按哪几步完成的?学生在总结概括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体现了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如果每一节解决问题教学,都能像林老师这样把这几个环节扎扎实实地走“实”,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地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就能有效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二、把握教材的前后联系,找准解决问题的生长点。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使得新旧知识与经验相互作用,由此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因此,教师要把握教材的前后联系,找准解决问题的生长点。
(画面:幻灯片上的教材图片)
在学习这个知识之前,学生在第四单元已经学会了用圈一圈的方法和数的组成,解决“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的问题,其实“穿珠子”和“装桔子”的问题是一样的,只是那时的方法单一些而已。接着,学生在第六单元,也就是上一节课学习了列表的方法解决同数连加的问题,为今天的“用减去相同数解决问题”埋下了伏笔,今天的学习也为今后除法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画面:提问时的片段)
林老师根据学生已会用“圈一圈”、“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一经验,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使学生想到连减也能解决这类问题,很好地抓住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促进了学生自我迁移的能力。
三、借助“几何直观”,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几何直观”是《课标(2011年版)》中新增的核心概念,它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画面:学生动手分圆片、课件梳理多种方法的片段)
当问题提出来后,林老师不急于让学生解决,而是先让学生动手分圆片,有了操作的感知,学生进一步加深了题意的理解,再借助“圈一圈”逐步抽象出“算式”,很形象地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将会受益终身。
四、鼓励学生交流,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和途径可以多种多样的,《课标(2011年版)》强调了这种“多样性”,它是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尊重,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还能了解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
(画面:学生汇报用圈一圈、列表、箭头、算式的方法的片段)
林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之间产生共鸣,一下子打开了思维的闸门,想到了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策略,有的是用圈一圈的方法,有的是用列表的方法,还有的是用箭头连减、算式的方法……教师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说理,学生的思想互相碰撞,引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每一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且老师没有停留于多种方法的呈现,而是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交流,“把你的方法给你的同桌看一看、说一说”“你听懂他的方法了吗?”“有哪些同学也用的这个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你的方法和他的有什么不同?”自然引起学生对不同方法的比较,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五、设计层次练习,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画面:幻灯片上的习题)
这节课的练习层次感很强,有基础练习:教材中的做一做;有综合练习:教材79页第3题,及此题的变式题;还有拓展练习:开放性的思考题。
这几题的练习不仅照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且教师不断地给学生机会,注重学生说理,学会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增强了学生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解决问题教学我们还在探索中,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指教。谢谢大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