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教研活动
东西湖实验小学
林红珍
一、我组本月教研活动开展的设想。
1、通过同课研究,提高教师的研读教材能力及反思能力。
2、希望专家能对我组承担的区级课题给予指导。
3、希望专家授人以渔,能选择有代表性的课,指导教师如何研读,如何把握教材,让老师们触类旁通,能解决这一类的课。
4、希望专家介绍一些课改新动向,指引方向,让我们与时俱进。
二、关于内容的确定、研究形式。
由于是同课研究,并且会反复试教,到最后要形成一系列的研究资料,考虑到这个战线很长,我们就选择了单元起始课,这样不影响学校的整体进度。
为了提高教师的研读教材能力,在研究中达成共识,我们事先各自备课,不讨论、不交流、不试教,拿出最原始的课出来,在这个基础上,和专家坐在一起交流,共同诊断,总结出教学这一类课的感悟。
三、个人对教材的理解。
1、正确地把握标高。
小学阶段,出现两次认识角,一次是二年级,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角”,从表象上作一个初步的认识;还一次是四年级,是学习直线、射线、线段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的特征”,则更加抽象些。因此,教师要合理地把握标高。对于二年级学生,只要求能结合生活情景、通过实际操作活动等,帮助学生对角有些感性认识即可,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画角就可以了。关于角的其他知识,将在以后进一步学习。
教学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重难点:建立角的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
2、把握好教学的落脚点。
(1)主题图:
这幅图是单元主题图,图中的情景都与角和直角有关。作用:有利于让学生从情景中初步的感知角;让学生了解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除此之外,我个人认为,还可以深挖主题图的资源,在感知角之前,让学生找找操场上有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既唤起学生对所学过的图形回忆,又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
(2)例1——建立角的表象。
体现:
①从实物中感知“角”。
教材呈现了三种实物:剪刀、吸管、水龙头,主要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中初步的感知角。如果仅仅是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哪里有角,那么教材中“这些物品中都有角”这句话还落实得不够,应进一步让学生指一指:指出这些物品上哪儿有角?
在指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指法:
学生只指尖尖的地方——顶点。(其他指法,图略)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指法,因为这个指的过程就是感知角的过程。
②从具体到抽象。即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角”这个过程。
教材呈现的是一个静态的结果。我们作为教材的实践者,要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动态地看待教材。对二年级学生来讲,仅仅靠视觉上的感知来认识数学中的角,缺少真实的体验,很难把握数学意义上抽象的角。所以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地从实物图中,抽象出角的一般模型:锐角、直角、钝角,体现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有条件的,用课件能很好达到这个效果。
教材上所选择的素材,注意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角(锐角、直角、钝角),我觉得再能考虑到不同方位就更好(开口朝上、开口朝下,开口朝左、开口朝右),有条件的可以把这些素材的方位调整一下。
从实物中抽象出三种角的模型,直接告诉学生这些图形就是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到角的特征: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③角的概念,停留于形象的描述。
关于角的概念,教材是从对实物观察的角度来直观的、形象的描述“上面的图形就是角”,而对角更严格的定义,将在四年级学习了射线之后给出。因此教学时教师不要拔高要求,只要学生对角要感性认识即可。
④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并直观地感知角是有大小的。
教材呈现了两个操作活动:制作活动的角,用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
用纸折角时,最好选用圆形的纸,避免学生分不清哪是自己折出的角。还要注意展示学生折出的形状、大小不同的角,并要求学生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认识到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在教学用硬纸板做活动的角时,要把握两点:(1)引导学生用活动角转动出大小形状不同的角,包括直角、锐角、钝角,让学生进一步形成角的表象。(2)通过这个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到角是有大小。
我个人认为,“活动角”教学的落脚点是渗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重叠的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到角是有大小的。而没有必要去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问题。这个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有点拔高和过早,到四年级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后,对这个问题就有了清晰的认识了,没有必要人为地增加学生学习负担。
(3)例2——画角。
教材中给出了角的一个顶点和一条边,并且这条边处于水平方向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画的时候,可以比较开放,例如不要求其中的一条边是水平的。对角的两边叉开的方向可以向上、向下,还可以向左、向右,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
另外在指导学生画角时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教师应说: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而不能说:“从一个点起用尺子横着画一条线,斜着画一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四、观课后的思考。
“角的初步认识”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同组的两个老师都上了这一节课,我观课后,觉得这节课要把握:
1、概念的引入,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都能从生活中引入角,从活动中感知角。
2、概念的形成,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
3、概念的运用,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