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淡然
淡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245
  • 关注人气:8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有效地开展教研组的教研活动

(2007-10-26 21:57:15)
分类: 教学空间
 如何有效地开展教研组的教研活动

    教研组是学校进行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的最基层、最重要的组织,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假如学校是一个有生命的肌体,教研组则是肌体上的细胞,如果没有健康的细胞,就谈不上健康的肌体。拥有健康发展、积极向上的教研组,学校的教学研究才能深入,教学质量才能有保障。所以,教研组的建设至关重要。

    我就结合我们数学教研组的成长,来谈谈如何有效地开展教研组的教研活动。

    一、打造教研组组长魅力。

    教研组长是相当于“领头羊”,是教研组建设的中坚力量。教研组长要营造和谐、团结、协作的教研氛围,要引导组内每位成员学习、教研,要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等,责任非常重大。

我作为组长,每次开展活动都很顺利,派到哪个老师头上任务时,没有谁说不愿承担,也没有谁马马虎虎接受下来,都是积极完成,尽自己所能去完成;特别是课题研究,需要相关的文字材料很多,老师们都能结合平时的研究写出案例、论文……老师之所以能积极参加教研活动,除了与学校的制度有关,还与教师的热情有关,老师能保持着这样的热情,我想与组长的魅力也是分不开的。

    作为组长个人,要想让老师们支持自己的工作,首先要在业务上要过硬,凭自己的实力得到同事的尊重,遇到任何事,自己能独当一面,也能指导组员完成好,这样组员们就能团结在组长周围,形成一种凝聚力。

    其次,要能积极进取,勇挑重担。只有自己不断学习,在教学教研上进取,才能带领组员们在理念上提升,在境界上提升,老师们就不会觉得教研活动是负担,只会认为是锻炼自己的一个好渠道,是帮助自己走上教师专业化道路的一个捷径。

    第三,活动组织要有序。这就要看组长的组织能力了,我一般在开学时,就对整组活动有个统筹安排,第一个周就把这学期任务布置下去,比如,本学期我组有优质课、研讨课、复习课等等重要型活动,我会事先争取每个人的意见,再一一落实到个人,所以承担活动的人在开学就明确自己的任务,每次我会提前两到三周通知,并安排相关的准备工作,为老师们出谋划策,让老师们觉得自己不是孤军奋战,每次都有强大的后盾作支撑,这样老师们也觉得压力较小,也就愿意参与进来了。组长要能根据各人特点进行分工,比如,我组的朱卫国老师,经验丰富,每次能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思考问题,给人指出方向,所以我们每次试教请他作指导,他在指导中,自己认识也得到提升,更得到大家的敬重,所以也乐意指点大家;组内年轻的毛丹老师,每次都给与她重担,让她充分锻炼,她虚心好学,组内老师又热情地帮助,所以她进步非常迅速。每次开展活动,准备充分,老师们有话可言……像这样组织有序得力,就会形成良好地研讨氛围,在互相影响中,使这种氛围良性循环,所以开展活动时,就不会只是组长一人唱戏,每个组员都是组里的主人,人人都能积极参与。

    第四,为人要坦诚,能热心为老师们服务。作为组长,上传下达任务很多,这就需要教研组长勤快,组长还要有一颗坦诚的心,与大家沟通,尽自己所能为大家服务,提供帮助,除了教学上给与老师们指导外,我还总是义务为他们做课件。上学期我们学校要求每个组研究两个课题,每次课题的撰写都是我一人完成,我就利用这个机会,指导另一老师撰写一个课题,她在写的过程体会到科研的历程、研究方法,从中收获非常大。有了这样的帮助,老师们承担任务时也就没有畏难情绪,都愿意在这个集体里锻炼成长。组内也就更加团结一心,互相帮助互助,整个教研组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

    我们实验小学的三个数学组非常有特点,经常能把一个组的活动演变成全校数学老师的集体研讨,是因为几个组长之间互相尊重、互相欣赏,同时也愿意推心至腹为别人做人梯,所以当一个组内活动开展时,有时就会邀请其他组长,其他组长再带领自己的组员共同参与,就成了全校数学老师的大讨论。长此以往,讨论之风、研究之风也就越来越浓,使得全校都形成一个良好的研讨氛围,所以作为组长,工作也就越来越好做。

    二、以课题为依托,开展教研活动。

    我们开展的教研活动,和大家类似,也是理论学习、课题研讨、集体备课、组内研讨课等,只是我们的做法总是围绕研究课题来开展,这样目的性就更强,研讨就更有价值。

我们进行理论学习时,选择的文章必须与研究课题有关,组长提前通知组员收集这方面的资料,给每人打印一份,定好时间、定好内容,再进行交流,这样也保证了全员参与。在收集资料时,侧重解决这段时间所遇到的困惑,能给大家有所启示的文章。每个组员手上都有这样的学习资料,即使平时想参考、想再次学习也非常方便。

    “课题研讨”主要是总结前期成果,交流各自的做法,根据困惑提出下期研究的方向及任务。我们一般在开学第一个星期制定本组研究课题,课题的确定来源于教学中的问题。有的教研组确定课题时,无从下手。其实,只要平时做一个有心人,收集一些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或比较典型的问题,就是很好的选题素材。这样的选题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它确实是老师们想解决的问题,想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而去研究,是一种积极的研究心态、一种有收效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老师更加地认识到它是提升教学的一个有效手段,并且教师自身科研水平得到提高。

    比如,以前我组在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连续试教多次,都为一个问题而困扰: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只能想到用量角器量三个角的度数,想不到“撕拼”、“折叠”等方法,给学生很多材料,学生不敢动手去破坏它,没有动手的意识。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个现象,是学生平时动手操作少了、这样的训练少了,操作的方法也缺乏指导。

    所以上学期一开学,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制定了“提高小学生操作能力有效途径的研究”这一课题。想通过研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动手操作,真正地在“做数学”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操作的技能,做到主动地获取知识。目前教学中,虽然很重视学生动手操作,但很多情况是在教师的指令下操作,学生的动手是盲目的,是一个纯粹的“操作工”,我们想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让学生的操作建立在他的需求上,建立在他的思考之上,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采取的手段。

    当课题确定下来,就研讨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内容等,再来分工研究,在研究中期,进行小结,总结出经验,提出研究中的困惑,再查资料,对新产生的问题进行研究,进一步明确自己研究的方向、任务,老师们就能真正从研究中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的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

   “集体备课”是我组最大的特色,我组每次集体备课在“备”上下足了工夫,总是提前定好时间、内容、主讲人,其他人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备课还要与组内课题相结合,能具体解决某一个问题;备得要全面,备重点、难点、疑点(易混淆、易错误)、交点(前后知识的联系),备教材、设计、学情、学法、课件、练习等等,特别是集体备课后还要跟踪听课,再反思我们集体备课中对学生估计的情况是否准确,采取的手段是否合理等等,再寻找问题再研讨。

    比如,上学期对“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进行了集体备课,我们的主题是“如何有效地提高小学生操作能力”。(研讨过程略)

    我们“组内研讨课”,既有集体备课后的跟踪听课——(如:“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第一次授课后,发现问题,重新设计调整,每次根据教学中的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调整教学进程)。也有专门的研讨课,(如:“有余数的除法”、数学广角中的“等量代换”,都是动手操作不明显,但通过这个课题研究,能加强操作,增强学生的体验。具体办法略。)

 

    总而言之,我们开展每一个活动都是围绕本组的研究课题来开展的。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认识,老师们学会了深入地分析教学现象,学会了反思,学会了提炼总结,有效的教研活动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研活动开展因学校而异,因人而异,只要我们有着一颗追求的心,就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