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生电影 |
分类: 随笔 |
《会飞的父亲》:美丽的误读
辛泊平
电影《会飞的父亲》是一个微电影,传统意义上的短片。它没有完整的因果叙事,却有引人遐想的名字,也有诗意的画面,有深沉的人生体验。应该说,用一个短片表达深度的生命及人性的思考是危险的。因为,稍有不慎,思考便会使镜头凝固,而凝固的镜头也势必妨碍故事的展开。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电影的大忌,但我知道,这样的处理方式肯定会影响观众的情绪。即使是那些沉重的伦理片,在处理思考和电影画面的时候,也会注意这一点。然而,左小词是大胆的,她颠覆了我的观影期待。在《会飞的父亲》里,她不重情节,而是用蒙太奇的手法,把若干碎片的画面组合成一个个自足的语义空间,让观众在飘忽不定的印象里思考她的思考,猜测她的指向。
我要说的是,这个短片在主题上相当复杂,它的容量超过了它的长度。最初,我觉得,主题并不难理解,孤单的孩子,沉默的老人,空巢一样的乡村,很正的路子。那个孩子是故事的主体,他在以他的理解理解父亲,理解远方,理解生命的飞翔与陨落,同时也在以他的存在见证着存在的虚无与荒凉。这样解释说得过去,不过,就镜头的表现力而言,那个摄影者和男友制造的视觉主题更具象,也更有力,这是电影语言和叙述主体的错位。如果仅仅看到这些颇具现实性的叙述的话,那么,背景是哪里就不重要了,那个男友和记者不过是无意有意地完成了影片另一个向度的探寻。他们的存在,既是故事的一个支点,也是另一个所指的敞开。
然而,我还是不太确定。我在想,女孩是一个参照,还是一种隐喻。或许,加上这个女孩,片子有了多向度的意义。因为,按照出现了镜头里的人物来看,它存在多个视角,每个视角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正如塞林格的《九故事》。孩子,少女,爷爷,男友,摄影者,甚至那些或许只是背景的老人们,每一个或单独或局部重叠,都可以抻出或衍生一个故事。孩子是谁的孩子?老人为何一个抚养他?少女从哪里来?她和孩子是什么关系?那个男友为何到这里而不是道别处寻找?他的寻找为何那样匆忙和随意?那个摄影者充当了什么角色,是观光还是考察?那些孤独的老人是实录,还是另有所指?少女最终是离去了还是死在了水里?一个一个或摇晃或定格的画面,也就是一个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无休止地追问下去。
在这个无限展开并无限深入的问题里,谈论某一个主题都是狭隘的。作为编剧和导演的左小词这样解释拍摄电影的初衷“我想要探讨事件的多重可能性。比如女孩到底是否死了,如果死了,原因可否是小孩的一句话造成,或者其他。如果小孩的‘躺倒水里会冷吗’这句有作用,那么那是童真还是无意识邪恶。”是的,这是一个发散的主题设计。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发散,让影片有充分的留白,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它允许误读,因为,误读是一种美丽的错位,所有的误读都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电影的多义性,同时也完成了导演与观众之间的错位的或心有灵犀的精神互文。 2014-9-17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