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忏悔文化 |
分类: 随笔 |
《赎罪》:忏悔的长度
辛泊平
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赎罪》这部电影。按照常理,故事的开始就应该设置一个让人欲罢不能的悬念,或者说,它进入得至少应该干净一点,利索一点。然而,这部电影却一反常态。一开始就有点松散和凌乱。几个视角的互文与映照虽然有些意思,但技巧过于外露,让人觉得不太自然。中间的过程更是沉闷、拖沓,有点看不下去。然而,到了100多分钟的时候,电影的力量一下子凸显出来,让你不得不原谅它前面的拖沓与松散。
是的,这是一部关于忏悔的作品,是一部关于赎罪的心灵日记。故事并不复杂,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在她的那个年龄,有意或者无意的一句谎言,却让一个人的命运从此改变,让一段原本美好的爱情烟消云散。随着女孩的成长,犯罪感也清晰起来。她想说出真相,然而,突来的战争却改变了所有人的人生走向。她诬陷的男孩从狱中出来后死在战场上,她的姐姐也死在伦敦的大爆炸中。于是,她的忏悔得不到原谅,她的忏悔没有回声。她只有把它留在心中,留在故事中,用一生的时间,去守护心灵的不安。
出于爱,或者处于恨,我们或许都会说出一些没有经过理性过滤的话语。然而,却从来没有想到,短短的几个词语,却能毁灭一段人生。不仅仅是孩子,成人也很难想象词语的杀伤力。这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人性中固有的黑暗。它或许并无恶意,而只是一种痛快的发泄。然而,任性的时候,愤怒的时候,绝望的时候,那些从口中喷发出来的词汇,它们极有可能成为击中你挚爱亲人的子弹。而当我们终于可以冷静地思考过往的时候,我们的亲人或者朋友早已是伤痕累累。那个时候,悔恨没有意义,疼痛没有方向。
我读过许多版本的《忏悔录》,那是当事人从心里流出的歉意,是爱与善良的一种表达形式。然而,伤痕已经存在,往事不可能重来。“爱是好的,但我们要小心呵护。”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很质朴,但绝对是真理。所有的爱都是好的,亲情,爱情,友情,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脆弱。它们都需要呵护,一点一滴地呵护。因为,一旦有了裂痕,那裂痕便永远存在。不管你相信与否,宽容只是一种理想,它可能存在,但不会让所有的东西完好如初。
正如电影里的女主人公一样,一句话,她不得不承受一辈子,沉重也好,窒息也罢,我们只能猜测,真正的毒与刺,只有她一个人知道。当然,我们不能就此就否定忏悔,它毕竟捍卫了人性中善的一面,让所有在红尘中受难的人们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安慰。所以,当我听到老年的布里奥妮(赎罪者)面对记者的内心独白时,我的心还是疼痛,还是柔软。因为,我似乎从中听到了来自灵魂深处的祈祷与释然——“但是,这样的结局,读者怎能获得希望和满足呢?所以,我要在小说里,把罗比和西西莉亚在现实中错过的幸福还给他们,这不是软弱,也不是逃避,而是迟来的仁慈。”2014-6-18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