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一刻,究竟发生了什么?

(2013-10-29 08:22:40)
标签:

命运

文化

分类: 评论

那一刻,究竟发生了什么?

——读唐小米的《秋天》

辛泊平

 

关于命运,我们说的太多,造化、时代,以及性格,都可能完成一种命运;偶然、必然,也是命运的因果。一种结果,不同的角度和立场,不同的视野和深度,都可以产生言之凿凿的理由。所以说,逻辑只在逻辑上才成立,离开那种刻板的推理和证明,在变化无常的生命过程中,它只是一种貌似科学的假设。理性固然重要,但面对时刻都在变化的大千世界和内心不息的河流,我更愿意相信感觉。无法说清楚的感觉,又真实存在的感觉,那是物与物直接的对话,不经过逻辑的梳理,不经过模棱两可的读解,它直接呈现,以它特有的方式。而秋天,似乎又是特别适合说命运的季节。黄叶飘飞,天空辽远,大雁南飞,离人洒泪。这自是命运的一种。然而,这是一种而不是全部。我们还看到丰收,看到泥土的临盆,看到色彩的绽放。大道之中,我们无法自明,只能呼吸。

我喜欢唐小米的《秋天》,因为,它是命运与季节的语义互文,是生命面对变化的自然反应。简单自然,不矫情,不忸怩,不故作高深。第一句“玉米熟了  集体垂下了穗子”,直接的判断,不容质疑。按照逻辑,我们会想到丰收,会想到乡下挂着的笑脸。然而,诗人不需要逻辑,她遵循的是内心的瞬间,是偶然的心动,而不是必然的抒情。我们无法回到诗人写作的现场,无法洞悉她那一刻的感受。不过,她没有满足我们合理而又可鄙的情景预设,而是笔锋一转,由一种饱满进入了一种凌厉——等待它们的不是自然的死亡,而是“拿镰刀的人”。这一刻,命运出现了,玉米最终的归宿不是它选择的归宿,而是一种被选择的死亡。丰收是人类的,伤痕是自己的。它们的等待其实不是等待,而是被等待。短短两句,把不同生命之间的关系和因为关系而错位的命运写了出来。

接下来,唐小米没有让所谓的命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而是继续这种看似自然、但又让人难过的生命伦理。秋风吹过,那是自然的呼吸,不关风月,也不关青春。但在诗人眼里,这秋风恰恰是青春的刀客,他冷面、冷心,剑锋所指,一剑封喉。当然,我们可以说,悲秋,也只是人类的;秋风冷,也不过是一种移情。青春消逝,只是岁月的消长,秋风原是过客。是我们非要拉住人家的袖子,陈述,哀求,给苍老一个理由。然而,在语言的层面上,秋风收割青春之说,却是小米的话语。或许她无意创设一个修辞,但一句出口,便成一个漂亮的惊叹号。

最后一节,诗人再一次打量玉米地,但这时玉米已不是命运的中心,而是隐于田里的蛐蛐儿。相对于玉米的静,蛐蛐是一种“动”,然而,这种可以自由选择的“动”依然没有逃离被选择的命运。它没有被选择来吃镰刀,但被选择替人类唱出“离歌”。同理,它唱的是自己,或许是一种回忆,或许是一种顿悟,或许什么都没有,如同我们的呼吸。但我们不管这些,我们认定,它是为深秋而唱,为多愁善感的我们而唱,而且没有唱丰收,没有唱团圆,它唱的就是离别。没有商量,版权归我所有。自然与强加之间,再次构成一种命运,但同时也是反讽。

应该说,唐小米这首诗并不复杂。从形式上看,三节之间句式相同,节奏相似,语义平行,缺少变化和棱角,甚至说有点单调。然而,就在这清浅的词语排列中,埋藏了诗人对生命的体悟,对命运的关照。在近乎直白的呢喃里,道出了物物分离而又纠葛的物质与思绪的双重存在,它属于心灵,也属于时间。一瞬间,一刹那,它以这种方式进入了诗人内心的河流,几点涟漪过后,世界如初。她看到了什么,没看见什么,想过什么,没想过什么,她说过什么,没说过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能从属于她的文字中猜测,那一刻,她是谁,那一刻,究竟发生了什么。2013-10-25夜

 

附:

秋天

唐小米

 

玉米熟了 集体垂下穗子

它们等着拿镰刀的人

这是它们的命运

 

秋风先来了

秋风是个带刀的过客

他只收割青春

 

一只蛐蛐儿在玉米地歌唱

它唱深秋的歌

唱深秋之后

离别的歌

 2013/8/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