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粗砺而浊重的莫言

(2012-10-08 16:25:59)
标签:

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

杂谈

分类: 随笔

粗砺而浊重的莫言

辛泊平

 

按:近来,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性呼声很高,一时间,莫言成为了热点。对此,我高兴,因为喜欢莫言,但同时,又有些担忧,怕又是一个炒作。贴出以前写的对莫言印象的文字,是纪念,也算助阵!

 

比较集中地阅读莫言,是在大学里。那时候,和当时最为抢眼的先锋作家相比,莫言和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大家一样,属于那种不太先锋的作家,然而,他们却是中文系的学子们绕不开的谈论与阅读。因为他们的重量,因为他们的关怀,因为他们的坚守。相对于新鲜、前卫的技巧,这些作家似乎更关注被我们忽视的现实。从某种意义上,他们一直用扎实而厚重的作品在捍卫着古老而又必须的现实主义的火种。在他们的笔下,生命本身高于一切。他们关注的是人的现实状况和精神困境,追问的是生存与灵魂的价值与意义。而莫言,无疑是出色的一个。

在我的阅读体验里,莫言的作品弥漫着一种无法言表的疼痛感。不仅仅是《天堂蒜薹之歌》中的现实苦难,更重要的是《拇指铐》中那种让人窒息的冷漠与危险。相对于真实可感的伤口与泪水,那种看不见的灵魂地狱更让人恐惧不安,因为,它就在我们周围,在我们熟悉的地方,在我们熟悉的人事之间,正如草地里的沼泽,随时都会吞没所有的生灵。哲人说,人是会思索的芦苇。我却觉得,人比芦苇还要脆弱,不可逆转的生命方向,使人的命运显得那样无奈与偶然。哈姆雷特的问题,生还是死,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人有选择。但在漫长的历史中,这种选择则显得可疑甚至奢侈,更多的时候,人没有选择,只有承受,只有不自觉地随着一种陌生而异己的力量,一步步走向生命的毁灭或终结。在这方面,莫言用他的人物做了血肉丰满的文学阐释。

莫言的声音是粗砺和凛冽的,粗砺而不是粗糙,凛冽而不是冷漠。他的粗砺来自生命中粗壮的血管和坚韧的神经,他的凛冽来自他对历史与现实的洞悉与关照。他以不事雕琢的文字书写了对血脉喷张的生命的留恋,用泣血的声音完成了当下无骨人生的叹惋。从某种意义上说,莫言是寻根的,不是那种狭义上的文化问祖,而是扎根当下的原始生命力量的追问。他作品中的人物不再是活着的卑微如尘的肉体,而是某种力量或者信念的代名词,是寓言,是象征,是生命与时代纠葛的隐喻。他的《红高粱》粗犷,他的《檀香刑》深刻,他的《丰乳肥臀》散发着大地浊重而又母性的气息,他的《蛙》则处处彰显着与时代主流意识清醒的疏离与反思。莫言笔下的现实总是和记忆相关,来自历史的、当下的,生命的、灵魂的,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共同书写人类的当下和过往,人类的罪孽与救赎。阅读莫言的感受是复杂的,一方面,我们为先人喷张四射的血性而感慨万千,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时为现实的冷漠与不平而扼腕叹息。然而,不论是怎样的感受,最终沉淀的,却是莫言作品中沉重的关怀和五彩斑斓的悲喜人生。09、11、17

 ——本文已发表于2012年10月15日《深圳特区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